第61章(第3頁)

  馬複興在陸心源去世後不久,就離開陸家,又去尋找王炳榮和方廷輝學雕瓷、制瓷。故此,他對瓷器也頗為精通。

  盧燦拍拍大腿,這就解釋的通了。

  墨門南遷,法宗也就是現在被人稱為明鬼派,非常活躍,術宗明玉為隐門,很低調,外界并不了解其中糾葛,再加上兩宗之人,信仰相同,因此被人統一稱之為明鬼。

  一惑盡除,一惑又生。

  “福老,當年您為什麼到緬北?能和我們說說嘛?”盧燦探身為福老斟滿茶水問道。

  現在,盧燦更關心老先生當年和玖寶閣北宗之間的糾葛。

第219章

當年糾葛

  “當年的事?”福老端着茶杯的手一抖,茶水很快将桌面浸濕。

  盧燦将玉壺春瓶的盒子拿起,奎榮拿起抹布,将桌子擦幹淨。

  “盧少,師傅,要不就改天再聊?”奎榮雖然老實,但不是笨,看得出,師傅似乎不太願意回憶這段往事。

  重新放下水杯的福老,看了盧燦一眼,卻笑呵呵的說道,“阿燦的心思,我懂。也好,今天就把這些舊事翻一翻,免得後人不知當年究竟發生什麼。”

  被福老看破心事,盧燦有點尴尬,摸摸後腦勺,咧嘴笑了兩聲。

  這事原本就沒什麼,過去,東家雇傭大掌櫃和賬房先生,連祖宗三代都要調查清楚,更何況盧燦将要交付給福老的,是他收藏的三千七百多件珍貴古董。

  雖然福老不可能有什麼壞心事,但畢竟有些事情要問清楚。

  “那就麻煩福老,給我講講當年的事。”盧燦帶着笑容,重新給福老斟茶。

  “既然盧少願意聽,那我就說說。”他接過茶杯,小酌一口。

  “那是抗戰勝利不久,應該是十月份。當時我三十未到,成家不久,在滇省昆明龍曉堂做掌眼師傅。”

  龍曉堂,滇省有名的大當鋪,滇省大佬鄒若恒(龍雲的把兄弟,此老1980年去世)家的産業。福老三十歲不到,就任掌眼師傅,可見他的鑒定能力,當時就很出色。

  “剛過完中秋節的第二天,我正在家中納涼,孰料,多年未見的師兄,帶着兩位同學,竟然尋到龍曉堂。”

  說到這,福老的指關節根根凸起,也沒有提及師兄的名字。盧燦隐約猜到,這位師兄,恐怕就是潭老先生,隻不過,福老似乎對這位潭師兄,有些恨意。

  “師兄來訪,我欣喜莫名,安排家宴接待師兄和他的兩位同學。”

  “當時,我确實有些心動,畢竟當官要比做掌眼師傅強太多。可是又有不舍……”

  他沒說不舍啥,盧燦猜測,新婚未久,自然不太願意離開窠臼。

  “師兄見我勉強,便換了種說法。他告訴我,鄭齋先生的舊藏,流落到桂林。聽說其中有珍貴的宋拓本《熹平石經》,還有衆多的晉唐石刻拓本,邀請我一道前往桂林尋蹤迹。”

  “當時我礙于面子,想到沒答應随師兄出山,已經讓他在同學面前丢了面子,再不答應去桂林,有些說不過去。另外昆明到桂林,來回不過二十天,見見傳說中的《熹平石經》,也算一件幸事。于是,我就答應師兄,一起去桂林。”

  鄭齋先生就是沈樹镛沈老,金石大家。鹹豐九年1859年中舉,官至内閣中書。

  史書記載,其博學多才,長于考訂碑版文字,嗜金石書畫,精鑒别,收藏甚富,所藏秘籍珍本極豐,尤富于書畫金石碑帖。建造有“内史第”别墅中,曾經藏有計漢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衆多文物精品。

  學者俞樾曾稱:“沈家收藏金石之富,甲于江南”。

  其藏品中,最珍貴的算是同治二年1863年獲得的宋拓《熹平石經》,含有《尚書盤庚篇》五行,《論語為政篇》八行,《堯曰篇》四行共127字。

  《熹平石經》之所以珍貴,因為它是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另外碑刻書法為大文學家蔡邕親筆的隸書,極具經義考證、書法鑒賞等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