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遺書還交代了另一件事,同樣是寶藏!
劉裕鸠此人真狠,在駐守杭州三年中,繳獲巨量金銀珠寶。在杭州城岌岌可危時,他和陳炳文兩人合議,将這批金銀珠寶,掩埋在杭州城外的桐君山山腰的鳳凰亭附近。
盧燦直撓頭,這是他所拿到的第四幅藏寶圖,而且這一份最清晰明了。
可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藏寶地點在内陸!
讓他放棄吧,舍不得。
這封遺書上,清晰的記載着,杭州鳳凰亭附近,洞藏黃金六箱、白銀二十九箱,珠寶字畫古董不計其數。而大安寺的掩藏點,來不及裝箱,古董字畫一律不要,隻能将金銀珠寶傾覆其中,兩口枯井,皆被被金銀珠寶填滿。
這該是多大的數目!
盧燦拍拍腦袋,讓自己冷靜下來。
首先要确定,這兩個地方的寶藏,有沒有被随後的清廷或者當地人發現?
從曆史記載和盧燦的記憶中搜索,沒有這方面的記錄,也就是說如果這不是騙局的話,這兩個地方的寶藏,都還在!
其次就要确定這份“享王遺書”的真僞。
享王劉裕鸠的字體很爛,盧燦沒見過,但這塊絹帛,确确實實是江南絲綢所制。手指輕撚,入手有些粉末狀,這是風化的結果。
最終能鑒定時間的,隻有印泥和墨色。
其墨色為江南常見的徽墨,着色很好,符合江浙一帶的地理範圍。
将絹布的钤印背面位置微微潤濕之後,盧燦又從抽屜中掏出一枚打火機,在钤印背面快速烘烤。很快,原本呈現鮮紅靓麗的印泥開始變色,呈現紅褐色印迹。
這是陳年的朱沙印泥,制成年限足有上百年——如果是幾十年前的仿品,朱沙印泥的變色情況沒有如此明顯。至于顔料飲料,則沒有立體感。
盧燦基本确定,自己面前的這封享王遺書,是真家夥!
可是……這些寶物,該怎麼去取出來?
真正讓人頭疼!
第273章
儲勢積蓄
這件掩藏秘密的黃楊木雕筆筒,最後流落在衢州開化地區。
戈家祖上是蘇南吳縣人,在某一場合得到這件看起來還不錯的筆筒,後流傳到戈偉父母之手,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将其帶到台北,時間與地點上也能契合上。
至于說戈家祖輩,應該并不知道其中的秘密,否則以兩地并不算遠的距離,這封絹帛遺書,不可能存留到現在。
這封寶藏密圖地點最确切,但時機不成熟,需要等到内陸有關港台投資的規程建立之後,自己再想辦法以投資的名義,将這兩塊土地圈中。
投資名義不難找——旅遊開發最合适。
無論是桐君山,還是大安寺,想來對這種無害投資,會非常歡迎。
沒辦法,隻能等了!
盧燦将這份絹帛,裝入密封的文件袋,塞入保險櫃中。
坐在桌案前,盧燦敲敲桌面,很快,拿起電話給台北的鄭光榮撥過去。
聽完盧燦的講述,鄭光榮在電話那邊哈哈大笑,“說你小子是惹禍精,沒錯吧。應邀去參加活動,竟然和主辦方打起來了?還真是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