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第4頁)

  經過他的指點,盧燦才發現異樣,這裡确實夠隐蔽的,四周草木茂盛,自己距離不過二十米,愣是沒發現墨綠色的帆布遮蔽網。

  這種帆布遮蔽網,不僅能遮擋視線,還能遮雨,菲律賓的雨季,每天都有一場暴雨。

  掀開網簾,陳曉正帶着一幫隊員,清理碎石呢。

  又要當搬運工!

  但願當時那些留守的日軍餘孽,沒有喪心病狂的将整個坑道炸塌。

  “盧少,就是這裡。”陳曉用腳踢踢眼前這堆片狀石塊,然後沿着石堆的前方,用雙手比劃一條直道。

  這裡,明顯是被炸藥炸塌的,被清理出來的地面上,留有寬約一米左右的石闆地面,是坑道入口。

  “阿曉,可以啊!這地方都被你們找到了?”

  也許當初東瀛人的坑道修建的不錯,可這裡是熱帶雨林,隻要不是大型的水泥建築,就能很快被熱帶植被覆蓋,想要發現,真的很難。

  陳曉被盧燦誇獎的有些不好意思,撓撓頭說道,“其實當時我站在山半腰的瞭望台上,用高倍望遠鏡察看植被時,發現這條山坳的樹木少,灌木多,便下來找找,結果碰上了……”

  這還真不是碰上的,他的直覺判斷其實很有科學依據。

  當初日軍新建這坑道時,一定将附近遮擋視線的大樹全部砍伐,三十五年後,這裡的的樹木自然要比周圍的稀疏,樹木稀疏,灌木自然就會茂盛。

  陳曉不算一個勇猛的護衛,可是他竟然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謀士,真是世事難以預料。

  “瞭望台在哪兒?我上去看看,你們大家繼續。”

  “就在那兒!”陳曉向右側山腰的一處突出部位指了指。

  不打攪他們幹活,工程量大着呢,謝絕潘雲耕的陪同,盧燦拎着高倍望遠鏡,和丁一忠兩人手腳并用,很快登上陳曉所說的瞭望台。

  這座瞭望台是西班牙人占據菲律賓時修建的,一塊三十平米的突出平台,靠山壁的位置還有殘磚的存留,應該是當年老房子遺留下來的。

  西班牙人很有眼光,選擇的位置很好。

  這裡的高度距離伊巴港口,大約七百米,盧燦站在平台上,用高倍望遠鏡,海面情況一覽無餘,甚至能将十多公裡外的蘇比克灣内船隻,看得清清楚楚,更别所下面的伊巴港。

  山壁上存留有幾個人工鑿出來的洞眼,這是插旗幟用的。

  在沒有無線通訊之前,旗語一直是遠距離通訊的主要方式,它比烽火更具體——不同的旗子,不同的旗組表達着不同的意思。

  即便是進入現代社會,旗語在海軍兵種中,依然承擔着重要作用。

  盧燦自然不是上來看風光的,他也是在利用陳曉的方法,巡視這附近是否還有疏漏。

  要知道,當年日軍為了抵抗盟軍登錄,着實下了一番苦功夫,他們将從中原學來的“地道戰”運用到了極緻。

  最為明顯了例子就是硫磺島戰役,那四通八達的坑道,讓美國大兵吃足了苦頭。七萬多全副武裝的美國大兵登錄硫磺島,面對的是含後勤、文員等所有人員在内的不到兩萬三千名的東瀛人,最終美國大兵傷亡三萬餘人,而東瀛人最後存活的隻有一千零八十三人。

  這裡的位置如此關鍵,山下奉文不可能隻在這裡留下一處坑道。

  如果還能找到被掩藏的坑道,其中一定還有收獲。因為當時日軍沒有條件運走一草一木,肯定都掩藏在各類坑道之中。

  盧燦的目光,借助望遠鏡,從伊巴港口開始搜尋,沿着山腳一點點往上挪動。看到剛才那條坑道所在的山坳,确實如同陳曉所言,那裡灌木叢多,樹木少。

  搜尋一番,并沒有特别的地方。

  “阿忠,你說這上面如果假設炮台,主炮應該安置在哪裡?”盧燦想起陳曉之前說過的一句話——在山上架設大炮,打海面上的軍艦無壓力。

  确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