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年後,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和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由明代大儒陳白沙倡議,先後興建大忠祠和慈元廟于當年宋少帝行都故址之上。
建大忠祠為表彰南宋力抗元兵,堅貞不屈的“三忠”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傑,慈元廟為紀念以身殉國的宋少帝及楊太後。
1499年,慈元廟建成,唯缺祭碑。當時陳白沙已經七十一歲,聞訊後,潑墨揮毫,寫下這篇悲壯而激烈的《慈元廟碑祭文》。
“……南渡之後,惜其君非撥亂反正之主,雖有其臣,任之弗專,邪議得以間之。大志弱而易撓;大義隐而弗彰;量敵玩仇;國計日非。往往坐失機會,卒不能成恢複之功。至于善惡不分,用舍倒置;刑賞失當,怨憤生禍;和議成而兵益衰;歲币多而民愈困。如久病之人,氣息奄奄。以及度宗之世,則不複惜,為之掩卷出涕,不忍複觀之矣……”
即便是今天讀來,依舊讓人扼腕歎息。
老先生的警世恒言,沒能點醒朱明後人,百多年後,他們遭遇同樣厄運。
慈元廟碑,五百年來,一直被世人稱為“嶺南第一碑”,其書法造詣極高!
“你是說……這幅字是……《慈元廟碑》的原稿祭文?”楊啟林嘴角微笑,問道。
盧燦點點頭,這橫軸百分百就是當初陳白沙老先生親筆所書。
為什麼這麼肯定?
呵呵,陳白沙的書法,想模仿,也不成!
他所用的并非毛筆,而是茅筆!又稱為“茅龍筆”!
陳白沙獨創,舉世唯有一家,想仿冒?别扯了!
我們常用的毛筆,大多數為羊毫,還有狼毫以及狐毫,再次一些是馬毫、豬鬃、牛毛,可陳白沙用的是新會地區特産的“茅草”!
“客來索我書,穎秃不能供。茅君稍用事,入手稱神工。”
這是陳白沙自嘲的一句詩,詩中提到了自己寫字所用的工具——茅草筆。
陳白沙退仕之後,長居圭峰,因居鄉下,買筆不易,于是就地取材,以山茅心束縛為筆,創制茅筆。
“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勁,以茅心束縛為筆,字多樸野之緻,陳白沙笑稱為茅君,又稱茅龍”。屈大均《粵城新語》。
他晚年喜用茅筆作書,下筆挺健雄奇,時呼為“茅筆字”。
這種筆所寫自己,蒼勁有力,散鋒飛白,以生澀醫甜熟,以枯峭醫軟弱,世人耳目,為之一新。
在當時,有“茅龍飛白耀南天”的極高贊譽!
第474章
香雪莊主
盧燦指了指這幅字,點頭感慨,“文好,字好,最關鍵是寫文章的人好!”
“是啊,陳白沙老先生确實配得上孔廟從祀的地位。”楊啟林在旁邊點頭應和。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廟宇,堪稱儒家學派的最高廟庭。
國内外許多地方都有孔廟,孔廟裡都有一座塑有孔子像的大成殿。而孔廟不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在大成殿孔子像的兩側,以及孔廟的東西兩庑,還供奉着一大批聖哲先賢的塑像或者木主牌位。
這就是名傳千古的“一聖、四配、十二哲,一百四十八叢祀”!
一聖人,自然就是儒家聖人孔子。
四配的地位僅次于聖人,顔回、曾參、孔伋、孟子。
十二賢哲的地位又要次一等,闵損、冉雍、端木賜、仲由、蔔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孫師、朱熹等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