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第1頁)

  明清第二個号敬軒的有名人物,莫過于“薛河東”。

  原名薛瑄,字德溫,号敬軒,永樂十九年進士,河津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從祀孔廟。

  同樣,他也被排除——作為理學大家,焉能不知道“禦”字不能亂用?再說,時間也不對。

  第三個号敬軒的,時間能對上,可惜給他個“狗膽”他也不敢——曾任江蘇海門及直隸同知、中寬大夫吳之承,字孟起,号敬軒,乾隆庚寅恩科順天舉人。

  吳之承的山水畫和書法,還算小有名氣。

  短短幾分鐘,盧燦腦海中過濾了數十個字号為敬軒的,譬如民國時期的收藏家錫園主人吳康吳敬軒、光緒年間抗英英雄左孝臣字敬軒……

  都不是啊!

  難怪倉庫中八位鑒定師,還有戴靜賢本人,他們都沒能鑒定出來這件東西的原主人。這……近乎不可能嘛!

  有BUG啊!一個“禦”字,打成死結!

  “你也沒鑒定出來?!”盧燦正在低頭苦想,老爺子說話了。

  他的神色有些得意,眉頭舒展,眉頭亂抖,顯然心情很不錯!

  這是……他鑒定出來了。

  “老爺子,我上上手?”到現在盧燦還未上手呢,而戴靜賢依舊眉頭緊鎖毫無頭緒。

  老爺子将硯台連同盒子推給盧燦,笑眯眯看着他。

  盧燦中指食指搭在墨巢中,質地細膩,手感涼爽,撫摸略有滑澀的感覺。其色澤均勻,潤亮和諧,這是一塊極品松花硯。

  石意也不錯,葫蘆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寓意……

  咦?中國傳統文化?

  不對!盧燦的眼光落在盒蓋的杜鵑花上,然後又看看那迥異于常态的葫蘆形,最後再度落到那個“禦”字上面!

  盧燦單手拍額頭,自己鑽進死胡同了!怎麼就知道在中國找?

  老爺子眼神狐疑的看着他,孫瑞欣則是滿臉崇拜,另一邊戴靜賢驚喜的拍着他肩膀,“阿燦,你知道這件物品的來曆了?”

  這件物品,一旦放開思路,就好鑒定!

  因為,它不是來源于中國明清任何一位人士的進貢,而是屬邦上貢的物件!

  能産松花硯的,可不止清朝,長白山的東面國家朝鮮,同樣也有松花硯産出!

  俗稱“海州硯”!

  隻要想通這一點,有關這件硯台身上的謎團,全部解釋的通。

  它為什麼要在盒蓋上描金杜鵑花?别忘了,杜鵑花在朝鮮有“金達萊”的稱呼,素來為朝鮮人所喜愛!

  它為什麼會有葫蘆形的迥然不同造型?葫蘆可是高麗王朝的吉祥物——高麗王朝的開國之君王建就自稱祖上誕生于一隻寶葫蘆中!

  它為什麼敢用“禦”?因為清朝的朝鮮李氏,本身也是王族,它可不是臣屬而是附邦。

  最後一個問題,“敬軒”是朝鮮王朝的哪位大神?

  他是朝鮮純祖李玜之嫡長子李旲(音台),朝鮮王朝後期王子,字德寅,号敬軒!

  這位很短壽,沒當過國王,但他1827年代理聽政,是有王權的,可以稱“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