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第2頁)

  “所以,我将它買下來。可是回來仔細觀看,其筆法、素描技巧、明暗對比很不成熟,色調看起來也非常不舒服,于是便随手扔在這裡。”

  “你現在是不是也有那種陰郁感覺?”

  當然是啦,否則龍彼得會問嗎?

  盧燦在貨架後面搶先搭話,意欲打斷兩人繼續讨論,“教授,您也有這種感覺?我還以為隻有我感覺到了呢,原本還以為能占點便宜,能撿漏一次,現在看來,這十英鎊又虧了!”

  說完,他還呵呵的自我解嘲的笑了兩聲,可惜,有點幹!

  孫瑞欣眼睛眨眨,她和盧燦太熟,這話怎麼聽着都有些别扭——感覺虧就不買呗,有什麼虧不虧的?阿燦哥這是看上這幾幅素描,擔心什麼呢。

  小丫頭眼珠轉轉,很快有了主意,她站起身來理理裙角,對盧燦那邊喊道,“阿燦哥,我下去看看阿忠來了沒有?要不要我把這幾件東西先帶下去?”

  接着她又對蘇利文和龍彼得微微躬身,“兩位教授,我家的司機,應該快到了,我去門口等等,他不知道具體位置。”

  這一刻,盧燦恨不得抱着丫頭飽啃一頓,太可心了!

  探頭出來沖她眨眨眼,“行,你捎下去吧,我還要看看,興許還有感興趣的物件。”

  龍彼得雖然很想再看看這幾幅素描,可對方的話……他還是将這四幅素描稿卷在一起,重新塞入畫筒,手指在約翰娜那模糊的簽名上摸摸,随即遞給孫瑞欣。

  是的,他已經懷疑這四幅素描的來曆

  彼得凡德爾龍,他就是荷蘭人,荷蘭萊頓大學中文系畢業。

  對于梵高這位荷蘭藝術史上最傑出的畫家,是每一位荷蘭人的驕傲,他有怎麼會陌生?梵高美術館,他去過不止一次!那裡可是展出了近千件梵高的素描和兩百件油畫!

  盡管畫作上沒有署名,可是那種濃重的陰郁風格,他怎麼看怎麼眼熟!

  如果不是阿欣帶走這幅畫,說不定再過幾分鐘,他就能想到梵高,想到約翰娜!

  孫瑞欣帶着四件物品下樓,而盧燦又适時的拿出第五件物品,終于成功打斷龍彼得的思路。他将目光投向盧燦的第五件物品——一隻帶沁色的玉杯。

  這是一隻暗八仙八角敞口紅沁岫玉杯,又是一件歐洲人不懂得欣賞的中華藝術品。

  所謂暗八仙,就是圖案中不出現人物,而是以道教中八仙各自的所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通常都是以扇子代表漢鐘離,寶劍代表呂洞賓,拐仗代表李鐵拐,陰陽闆代表曹國舅,花籃代表藍采和,道情筒代表張果老,笛子代表韓湘子,荷花代表何仙姑。

  暗八仙紋始盛于清康熙朝,流行于整個清代。

  在龍彼得再一次詢問選擇因由時,盧燦這次說的很明确——它是赝品,仿照的對象是乾隆禦制款“八角八仙杯”,自己選擇的理由是工藝不錯,還能盤出來。

  “赝品?您是怎麼判斷的?”龍彼得驚訝叫道,拿起來對着照照燈光,杯壁一角的紅沁将光線染成殷紅,非常迷人,看着不太像赝品啊?

  色澤能影響欣賞者的主觀判斷力,這就是燈下不看色的由來。

  怎麼判斷?需要告訴你嗎?我會說是沁色多餘——清朝出現的玉器,弄個仿古紅沁,典型的畫蛇添足;更不會告訴你,我一上手就能看出包漿年代不足;還有就是暗八仙的雕刻技法也不對,真品的雕刻技法圓潤柔和,而這一件所用圓雕手法略顯生硬……

  盧燦腹诽一番後,最終給出的答案隻有一句話:“正品在台北故宮,我僥幸看過一次。”

  “确實如此。”蘇利文接過這件暗八仙八角玉杯,拂去表面的浮塵,歎了口氣,“當初購置這件玉杯,我也以為是真品,事後查閱資料才知道它是假的……”

  聽說是假的,龍彼得沒了興緻,這是老外收藏家的通病,涉及赝品就認為沒有價值。其實玉器行當有一句老話“玉無真假”——隻要玉質不錯,雕刻手法還能,沒有被酸咬破壞得太厲害,那它就有收藏價值,值得慢慢将其盤玩出來。

  這方八角八仙杯,無論是玉質還是寓意,都不錯,帶回去讓虎博的人處理一番,以清末民初的玉器上拍,還是有人争搶的。

  十英鎊,怎麼也不會虧。

  盧燦轉了一圈後,發現這裡雖然“線裝本古籍”最多,可恰恰這些書沒什麼價值,基本上都是清末民坊刻本。

  十英鎊折合錢一百三十還多,如果說是按照現行市價,買下來挺虧的——這些書籍在香江澳舊書市場,隻需三四十錢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