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園博物館還真沒有隋唐之前的高古瓷,眼前這件,器物雖殘,可東西很對,這是典型的隋唐瓷器風格。
盧燦見過的唐朝瓷器,還是在香江茶博物館,那件青瓷茶注子具備中晚唐瓷器的特征,被譽為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他也曾私下向羅查理打探有沒有可能入手?結果羅查理直接搖頭拒絕——那是他老頭的心肝寶貝。
眼前這件,不能錯過!稍後一定找諾科教授要到手。
并不是唐代瓷器有多好,相反,唐代瓷器,基本上都是低溫瓷,在質量上要比随後的宋代瓷器差不少,可這件瓷器的時間在這擺着呢,它對于研究中國瓷器發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任何研究都是基于實物基礎上,沒有隋唐瓷器,虎博研究中心談隋唐瓷器研究,那就是一句空話。
至于這件瓷器,為什麼會出現在中亞河中地區?
這就更好理解。
從漢朝開始,在河中地區一直活躍着“昭武九姓”,也就是康國,安國,曹國,石國,米國,何國,火尋國,伐地國,史國。
這些國家中,康國最大,是其他國家的宗主國。唐太宗時期,譴使來求内附,唐高宗置康居都督府,任命康居國王為都督。康國内附,其他諸國也就相随内附唐朝,成為大唐王朝的一份子。
大唐盛世,河中地區又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中西貨品交易中心,因此,在河中發現幾件隋唐的瓷器,很正常。
“嗨,教授!”
瞅見兩人不再争論,盧燦喊了一嗓子,諾科教授從另一側桁架轉過來。
“這件……隋唐瓷器,轉手給我吧。”盧燦也沒繞圈,直接指了指。
“這……”諾科教授遲疑片刻,也許是想起盧燦剛剛捐贈的二百二十萬法郎,很快點點頭,“行!算我捐贈給你家博物館的。”
爽快!盧燦沖他豎豎大拇指。
這東西不是錢的事,而是愛好,能看出來,他對這些東西很喜歡,否則也不會用木匣盛裝。對方很幹脆的将自己喜歡的物品贈送,那就是情分。
教授笑笑,示意他可以搬下來。
其它藏品,盧燦沒再開口,有這一件已經足以将虎博的瓷器曆史往前延伸四百年,收獲不小了。
三人重新下樓,盧燦正準備開口談人文院和虎博建立聯合研究小組的事情時,諾科教授突然想起一件事,率先開口。
“維文……你知道伊波利托德西德裡神父嗎?”
這名稱有點陌生,不過盧燦很快想起來,詫異的問道,“那個意大利神父?”
是的,這位神父在中原文化圈中并不出名,可如果了解藏區宗教史,一定不會陌生。
他是天主教耶稣會的意大利傳教士,1716年3月18日,受羅馬教廷委派由印度經尼泊爾,抵達藏區首府拉薩傳教,1721年離開。
這位神父的名聲可不太好,屬于耶稣會中的異端強硬派。
諾科教授突然提起他幹什麼?
“他家後人中的一支,已經移居到巴黎鄉下。”
教授拍拍木匣,遺憾的說道,“這尊大罐是我幾年前從他家後人手中拿到的。當時和這件東西在一起的,還有幾件河中以及河西地區的文物。可惜我沒錢,隻能買下它。”
所謂河西地區,就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段,也就是今天的甘肅酒泉、武威、張掖等地。這一地區在很長時間屬于吐蕃範圍,而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也位于這一帶。
這一帶的文物,一直屬于歐洲最喜歡研究的,甚至還演化出“敦煌學”這一系統學科。老先生這條消息來得很及時啊,虎博也藏有不少敦煌經書,敦煌學研究負責人,就是戴敬賢,若是能找一批河西文物,估計他會很開心。
“他家還藏有德西德裡神父當年的東行遊記手稿,我見過。教授搖搖頭,有些無奈的說道,“阿方索太貪!”
“當時我陪同老師喬治·杜梅齊爾(法國20世紀著名語文學家、文明史家、宗教學家、法蘭西銘文與美文學院院士、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去他家,結果價格太高,沒有買成。”
“不知道那些東西還在不在,你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