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根旱煙袋很明顯是溥儀賞賜給莊士敦,也就是說,它是莊士敦拿到清末“一品大臣”的最好證據——當時溥儀已經退位,自然不能明目張膽的下旨賞賜一品官位,隻能用這種“隐晦”的手段,來提拔人員。
呵呵,一個洋人老師,竟然能拿到溥儀的“一品官賞”,這真是,讓人無語……
難怪莊士敦将它與兩枚帝玺放在一起,這是他一生最榮耀的象征。
這根旱煙袋,倒是可以和已經被運走的莊士敦一品補服,以及那串朝珠并列展覽。
有些遺憾的是,這根旱煙袋并非養心殿造辦處所制,應該出自内務府匠作處,其玉石包漿,不超過百年,屬于清末民初的東西。
内務府造辦處怎麼還制造“煙袋鍋”呢?
這就要從中國濃厚的“煙”文化說起。
煙草起源于南美,究竟什麼時間傳入中國?
考古界一直沒有定論,但很多人認為,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傳入中國。
這一答案正确嗎?
1980年廣西博物館文物隊,在廣西合浦縣上窯明窯遺址發現3件明代瓷煙鬥和1件壓槌,壓槌後刻有“嘉靖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造”十三字。
嘉靖二十八年,換算成公曆為公元1549年。
妥妥的打臉啊!
雖然我們不清楚,煙草究竟什麼時候傳入中國,但1549年就已經有窯口燒制瓷煙鬥,這說明在嘉靖年間,吸煙之風已經非常興盛。那麼煙草傳入中國的時間,隻能更早。
駁斥明朝萬曆論的第二條理由則是“崇祯四年到六年的明代禁煙運動。”——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也不會嚴令禁止種煙草和吸煙。
從萬曆年間到崇祯年間,隻有區區三十年不到,就能形成一種讓帝王感覺到威脅的風潮?這也太扯了吧。
所以,考古界的結論,很多時候就是個“球”,别太當真。
那應該是什麼時候呢?不知道,但肯定比現在考古學家認為的的說法更早!
不才,估計在永樂年間就已經有煙草傳入中國。
理由很簡單,煙草在中國的最早名稱是“呂宋煙”,而明永樂三年(1405年),三保太監鄭和統率巨型艦隊至呂宋,奉永樂帝诏書,委任晉江華僑領袖許柴佬為呂宋總督,統攬該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大權,在任達二十年(1405-1424)。在此期間,許柴佬不遺餘力地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施行孔儒禮仁之治,傳播閩南農漁工商先進技術,大興造船、紡織、制陶、種茶諸業,為呂宋國社會穩定、經貿發展、文藝繁榮作出卓越貢獻。
此時一度掀起閩南人移民呂宋風潮,呂宋和明朝的商貿往來非常密切。
而呂宋最早有歐洲商人來往的确切曆史是1395年,葡萄牙商船達迦西号,船上一共三十三名水手。
煙草的最初發源地是南美,經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帶到呂宋,很快經閩商之手,傳入内陸,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從明代開始,煙草興盛,到清代時,已經出現頂峰——朝鮮《李朝仁祖實錄》載:“辛本壬戊(1621—1622)以來,無人不服……”,這說明明末清初的東北,吸煙之風非常盛行,東北可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祖庭呢。
因此,清朝自立國起,就盛行“煙草文化”——紀曉岚的大煙袋可不是杜撰的。
《内廷宮記》記載:造辦處日督造煙杆六十九挺,損楠木兩方……六十九根細細的煙杆,竟然耗費兩方楠木,可見當時工匠的精雕細琢!
所以,内務府造辦處出旱煙袋,沒什麼好奇怪的。
将旱煙袋重新放入紅木匣中,盧燦最後拿起那封牛皮紙信封。
無封口,裡面有四張橫格紙,将信紙展開,兩種字體,一中一英。
盧燦對比着看了幾句後,咧嘴苦笑,繼而搖頭歎息——莊士敦還真是個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