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帶着嘉裡教授,徑直上到三樓,這裡的回廊,更适合觀看這五幅畫框。在等阿忠他們取畫框的同時,還可以和老教授一起看看四層小閣樓上的家具。
閣樓中灰塵很重,兩人帶着口罩,蹲在被順下來的一件家具面前。
這是一件“可摸得”,也就是五鬥櫃(Commobe)——五個抽屜的木櫃。
櫃面下檐為心形排飾,獅蹄形金屬包腳,兩側鑲嵌銅鎏金人頭紋飾,鎏金已經磨損的很厲害,四角包金箔,以貝殼紋飾為主。
櫃高一米三,四腿橫間距為六十五公分,寬間距為五十五公分,有兩條腿已經折斷。
盧燦擡頭看看嘉裡教授,心虛!
其實他在擦拭時,就已經發現,這并非原版法國馬薩林家具,而是十九世紀仿制品!
其鑒定點有三:
第一是木材不對。這件家具的木材為歐洲黃檀木,雖然也算是珍貴木材,但它比馬薩林家具最常用的黑檀木,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第二是鎏金紋飾不對。
馬薩林家具是路易十四風格的最早期表現,馬薩林是意大利人,他馬薩林為意大利人,為法國帶來意大利品味的藝術,其對意大利藝術的收藏,影響了後來的路易十四對希臘羅馬古典主義的興趣。
當時意大利家具風潮中,更喜歡用月桂葉、厥類葉等裝飾紋,與獅蹄腳搭配,而不會采取心形排飾搭配獅蹄腳……這是風格上的錯誤——僅此一條就可以判斷這件家具不是路易十四時期的物件。
第三條則是造型比例。
整件五鬥櫃顯得“身材修長”,這與路易十四時期流行的風格有一定出入。
路易十四時期家具,所彰顯的“富麗堂皇、巨大沉重、裝飾面大、完美的對稱結構”四大特色,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富貴、壯實”,而不是這種“修長”。
此三點讓盧燦對這件家具判處“死刑”——自己走眼了!
不過,他卻發現,嘉裡教授卻在那裡看得津津有味,難道有什麼自己沒有發現的?他重新将目光落在這件五鬥櫃上。
路易十四風格的家具,一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時期就是馬薩林時期,時間為
1643-1661:當時的掌權者為馬薩林,因此,此時的家具風格充滿意大利風味;
第二時期為路易十四和勒.布朗時期風格,時間為1661-1690年。
馬薩林于1661年過世,經戈萊和勒.布爾這對翁婿的努力,路易十四風格建立,成為一項絕對的标準,路易十四風格引起法國各地貴族,甚至歐洲各國王室的仿效,是宮廷藝術氣派優雅的表征。
第三時期為路易十四風格晚期,時間為1690-1715:勒.布爾過世,嚴正的路易十四風格為之解放,雖然路易十四死于1715年,但路易十四風格于1700年後,已經開始往另一個方向邁進——貝杭的輕巧裝飾風格,形成後來的攝政風格。
再次沉下心來的盧燦發現,這件五鬥櫃有着明顯的“攝政風格”!
路易十四過世時,繼任的路易十五僅有五歲,他的叔叔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以他的名字攝政。奧爾良公爵非常喜歡藝術并且很有見地,因此,這一時期的法國藝術風格,被後人統稱為“攝政風格”。
攝政風格實際開始于1700-1710年,成熟于1720年,直到1730年才漸漸淡去。
它抛棄了路易十四時期的奢華炫麗的特點,呈現了一種更為輕盈的面貌,并且總是在追求一種平衡與對稱。
攝政風格是對路易十四風格升華——這一時期的家俱混合了保守和前衛的裝飾元素,使用了優雅的圖形,講求溫和的對稱和圓潤的輪廓。
這件五鬥櫃,盧燦越看越接近“攝政風格”,見老先生研究的很投入,盧燦忍不住問道,“嘉裡先生,這是仿攝政風格家具?”
老頭子還沒意識到盧燦走眼,點點頭,他正入神看着第二件家具。這是一件藏寶閣——下面是四條欄杆式腳的平桌,上面放置三層抽屜的鎏金包邊木箱子。這件家具依舊是殘損的——聯系四條桌腿的踏杆斷了兩根。
他的手指觸摸着箱子表面鎏金家徽銅标——盧燦并不知道是誰的——法國這一時期的家族徽章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