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懷海、雲門始祖、法眼始祖是南部禅宗的三位高僧大德。
作為佛門弟子,原本是沒有享受香火,塑像成佛的資格的,可中國人有着非常濃烈的“始祖崇拜”,這三位,對禅宗南派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後世的信徒便主動為他們塑像。
所以說,這三位是“被成佛”的。
也因此,他們的“塑像”與真正的佛像,區别很大,隻能算是“陪像”——這有點類似孔廟的配祀和叢祀。
首先說說百丈懷海。
俗姓王,福州長樂人,追随潮陽西山寺的慧照師傅出家,從衡山法朗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後往廬江今皖省廬江縣浮槎寺閱藏經多年。
他聽說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贛縣傳法,即前往參學,後侍奉馬祖6年,得到印可。馬祖圓寂後,他相繼挂單石門今江西靖安縣、新吳今江西奉新縣,最終駐錫大雄山,這裡岩巒高峻,又稱為百丈山。
懷海大師在這裡開堂說法二十餘年,人稱“百丈懷海”。他的禅風樸素自然,于生活上,主張親自勞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又被成為“農禅始祖”。
懷海大師首創“百丈清規”,規範禅僧組織和生活方式,對僧院禅林進行自我約束。
禅宗于唐武宗的滅佛運動中能度過難關,随後得以蓬勃發展、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百丈懷海所提倡的“農禅并重”宗風。
他也因此被衆弟子及信徒,尊為“佛”。
再說說雲門文偃。
雲門文偃,就是雲門宗的文偃大師。
唐末五代高僧,俗姓張,嘉興人,為雲門宗初祖。
從嘉興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遍覽諸經,深究《四分律》,後至睦州,因折足而開悟——斷腿……還有這福利?啧啧!
他随後拜師于道明禅師門下,又谒雪峰義存禅師,依住三年,受其宗印。
最終文偃大師于雲門山創建光泰禅院,道風愈顯、法化四播,遂成雲門一宗。
文偃大師是當時有名的禅宗“辯經大師”,其機鋒險峻,門風殊絕,重在以簡捷明快的語句破知見。
曾經有信徒問“如何是佛”,他說:“佛是幹屎橛。”
這句話的禅機是——佛是用來擦拭你身上最髒地方的工具,讓你變得更幹淨的物品。(幹屎橛即廁籌,隐喻信徒不要隻求佛而不知自淨)
文偃大師所創立的雲門宗,在禅林中素有“雲門一字關”、“雲門三字禅”之美稱,我們所說的“打機鋒”,就是來自于雲門宗的辯經習俗。
雲門宗信徒衆多,文偃大師因智慧超群,創宗之祖,因而被弟子尊佛。
第三尊坐悟像是清涼文益大師。
文益大師俗姓魯,浙江餘杭今杭州人,七歲出家,學律,兼讀儒書年輕時博學多才,也因此很心高氣傲。
他十一歲拜入雪峰義存的弟子長慶慧棱大師門下,學佛十年,自以為得法,想要破門而出,四處雲遊。慧棱大師憐其慧根,便給他寫了一封推薦信,讓他前往漳州見當時的另一位佛教大師——桂琛大師。
遊曆到漳州後,他第一時間與桂琛論法,結果,桂琛大師接連提出十個問題,他張口結舌,一個都沒答上來。
自知有欠缺,決心留下學禅法,從桂琛大師學法三年,一日,聽桂琛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領悟了“即心是佛”的道理。
晚年住金陵清涼院傳授禅法,故又名“清涼文益。”
因為受到南唐國主的尊重,他先住金陵報恩院,後住清涼院,相機弘化,門徒很多。嗣法弟子有天台德韶、清涼泰欽、靈隐清聳、歸宗義柔等。
周世宗顯德五年(公元958)坐化,年七十四,谥“大法眼禅師”,因此他的法系被後人稱為法眼宗。
法眼宗同樣不是小宗門,這位文益大師,也被弟子“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