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第4頁)

  算了,那年輕人,不是說明天來窯場配土方麼?到時候再看。

  海邊天亮早,人老睡眠差。

  一大早,宿舍樓前面的工地上還沒上人,桂生就背着手,向右側的柴窯口走去。

  柴窯已經全部建完,漁灣窯場剩下的工程為辦公樓、五層高的賓館式宿舍樓,還有直線型的電窯廠及配房,尚未完工,不過也快了。

  這是一座三面窯口的梅花窯,周邊的堆料房、熟泥房、拉坯房、釉彩房、雕工房、炕房等,以窯口為中心,圍城圓圈,設計的很合理。

  窯弧頂高為兩米五,窯頂壁厚三十五公分,紅磚砌成。封頂的并非水泥,而是旁邊那座磚窯的窯灰泥。

  從窯的設計、使用材料的細節能看出來,設計者對這一行業很精通。

  可是,讓他想不通的是,昨晚回來的路上,溫經理說這座窯口甚至整個窯場的設計,都出自那個年輕人的手中。

  難以置信!

  桂生搖搖頭不讓自己胡思亂想,伸手摸了摸窯壁,還殘留着昨天炕窯時的餘溫。新窯口建成,必須要連續炕窯七天,使其内外全部幹透。

  今天已經第四天了,再過幾天,可以嘗試點火試試。

  不知道那年輕人自信慢慢的瓷土配方,究竟能怎樣?

  這種三口梅花窯,特點是受熱面均勻,缺點是窯爐容量有限,隻能燒制大件二十五,或标準件四十,或小件碟盞碗一百,遠沒有景德鎮最常用的饅頭窯那樣大肚能容。

  也許,那年輕人,真的想用這口柴窯燒制精品瓷器。

  桂生擡頭,準備再去幾個配房看看,一擡頭,隻見自己的二弟子成乾帶着一撥人,推着推車,急忙忙向外窯場大門口走去。

  “小成,幹嘛去?”他喊了一嗓子。

  “師傅!碼頭那邊送了一船配料,我去帶人運貨。”

  得,反正沒事,自己也跟着過去看看。

  第一批配料并非窯場自制,而是溫季宸給将軍澳的一家水泥廠下的訂單。

  這次運來的配料,主要有兩種,一噸石英粉(海沙研磨的碎粉);一噸牛骨粉(牛骨頭洗淨蒸煮後碾成粉末)。

  桂生還是第一次見過牛骨粉做主配的瓷土配方,他伸手抓了一把這種略帶有刺鼻氣味的灰色粉末,使勁攥成拳頭,然後松開。

  嗯?幹燥的牛骨粉竟然沒有松散!而是在手掌心形成指痕清晰的餃子形狀。

  咦?桂生作為行業内的大師級人物,很清楚這意味着什麼?

  這代表牛骨粉具有相當的韌性、黏性,而手掌在指壓時的彈性也不錯!

  他顧不得牛骨粉粉碎後的那種如同頭發燒焦的味道,将手掌擡到眼前,用另一隻手,撚起一小撮,輕輕碾磨。

  并不膈手,滑度也夠!

  “師傅,怎麼樣?”成乾湊到桂生跟前問道,神色有些緊張。

  桂生沒回答,而用手指沾了一丁點,放進口中,用門牙輕輕磕着,發出輕微的咯吱聲。

  脆性也很好!

  “韌性、彈性、脆性和滑度都夠了,瓷坯的黏性嘛,這裡的粘土質量不錯,堅固程度,那需要看石英粉。”他眼睛微眯的說道。

  “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