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第5頁)

  于謙從哪兒得來的副本呢?他是在1436年擔任禮部祠曹主祭官時,找這本書的另一位編撰人,太監吳誠那裡借來,并抄錄的副本。

  所以,鑒定真品宣德爐,不僅要看銅色、光澤、材質、年代,更要看器形!

  盧燦見過不少宣德爐,可惜,全然對不上。

  至于市面上盛行的“崇祯皇帝毀宣爐煉銅錢以充國庫”的說法,盧燦同樣有疑義。

  明代國庫确實很空,崇祯皇帝也确實禁止官窯燒制以儉國用,但說到毀爐,疑點衆多。

  其一、能煉多少錢?

  宣德爐僅煉制三千尊,扣除曆年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模香火旺盛的廟宇外,傳到崇祯朝,宮内還有多少?

  估計不足一千尊!這一千尊小銅爐,能煉制多少銅錢?不到兩百貫!

  為了區區兩百貫銅錢,崇祯皇帝會毀去這些“祖上傳下來的精品銅爐”?

  如果是真的,那隻能說崇祯腦袋被驢踢了!

  其二、為何不選擇其它巨型銅器?

  從明代皇宮中傳下來的官款銅爐很多,還有衆多的明代銅佛像、銅制用品,其體量要比宣德爐大得多,為何不見崇祯皇帝用它們來煉制?

  其三就是崇祯朝自己也在煉制“仿品宣德爐”!

  王世襄老先生收藏的宣德爐中,有好幾尊崇祯朝的官仿。

  毀真品,然後煉制仿品?

  這可能嗎?崇祯皇帝性格剛愎,但腦袋沒壞!

  既然崇祯皇帝沒有毀爐,那正品宣爐去哪兒了?

  那可是三千尊金屬制品,可不是容易淬的瓷器、陶器,沒理由後世一尊正品也未發現。

  盧燦隐隐有種感覺,正品宣德爐,似乎被某一股勢力,或者某些權貴階層,有意識的去搜集,并掩藏起來!

  所以,正品宣德爐不可能沒有!自己沒能遇到,那是機緣沒到。

  話題扯遠,回到盧燦眼前這尊爐子身上。

  這尊銅爐的學名,應該叫做藏經紙色雙豎耳回文三足銅爐。

  盧燦端起來,很奇妙,有玉、油、潤、膩的精品銅爐觸感,偏偏其中還有一絲石蠟粘手的纏手感。

  這種感覺如果是新品,完全沒問題,因為在打磨抛光的過程中會使用到蠟。但這件銅爐,可是典型的明代官爐式樣,距今足有四五百年,竟然還有這種纏手感?這隻能說明這件器物,從一開始就被高高供起,很少有人上手把玩。

  這應該是一方供爐!

  “這銅爐也是好東西?是宣德爐?”見盧燦看銅爐,楊坤走過來,好奇的斜着腦袋看爐底。盡管他對古玩一竅不通,但也知道宣德爐的大名。

  爐中有厚厚的爐灰,當年沒少用,盧燦找了個垃圾桶,把爐灰倒掉,其底部為六字雙行款“大明正德年制”。“德”字和宣德款一樣,缺少中間一畫。手刻款,非常稀少,底款雕刻規整,包漿入骨。

  這種款識,少見!

  盧燦沒少見過正德年款的瓷器,可如此鮮明打着正德年款的銅爐,還真的第一次遇到。市面上,正德朝的銅爐,基本都是“大明宣德年制”款識。

  “不是宣爐,是正德爐。”鑒定完畢,盧燦才開口向楊坤解釋道。

  “是那個風流的正德皇帝?”楊坤看來也沒少看通俗小說,脫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