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好事啊!
盧燦連忙揉揉臉,“還真是,沒睡醒呢!您老給我說說?”
“胡若思洪武年間中舉,永樂年間擔任國子監祭酒,此後任職三十多年,去世時已經八十三歲,曆經明代六個皇帝,絕對的泰山級别的元老學者。”
盧燦扶着老先生坐下,自己坐在他旁邊,前傾着腦袋做聆聽狀。
“這個老家夥,找個借口進皇宮,借出五本八本《永樂大典》,哪個皇帝敢不給他面子?”
“事實上,不僅他借,台北故宮中,有資料顯示,至少有六十多名官員,曾經找宮中借過《永樂大典》正本,基本上都有借無還。”
“這些書,可不會被嘉靖那老道士埋進土裡。”
他拍拍這本書,提醒盧燦,“你再想想,胡俨是哪裡人?他所借的《永樂大典》最終會流落到哪裡?你就清楚,這本書為什麼會到緬北這個犄角旮旯來了。”
胡俨是哪裡人?
南昌人,江南士子出身。
第297章
文獻大成
書被包裹在黑色收口絲絨布囊套中,收藏者很用心。
盧燦解開布囊封口的絲線,看了一眼,驚訝道,“咦,怎麼有兩冊?”
“嘿嘿,你看看就知道!”李林燦和奎榮坐在盧燦的對面,笑眯眯的準備看他的表情。
盧燦起身擦了擦手,又拿起桌上的一副幹淨手套戴上,這才伸手将布囊中的兩冊圖書抽出來。
好家夥,真正的大開本!
高足有五十厘米,寬幅在三十厘米左右,非常宏大,氣勢十足。其比例為五三比,符合黃金分割,讓這本書雖大,但絲毫不顯得臃闊。
書衣為明黃絹,包背。
盧燦用未戴手套的左手,輕輕撚了撚封面,至少五層宣紙貼合硬裱,外貼黃絹,塗蠟,這種書衣裝裱抗壓、防皺、防蟲、防潮。
書衣左上角一直延伸到中部,貼有明經紙長條書簽。書簽最上方為大楷“永樂大典”四個字,下面為雙行小楷“第兩千五百三十三卷之兩千五百三十四卷”。
這是雙卷一冊本。
書衣正面的右上方還黏有一個框,這是目錄。
裡面用墨筆題寫小楷“七灰”,這是取自《洪武正韻》中“灰(-uei或-ui)二韻”,意思是這本書中所撰抄文稿,最開始的那個字,韻母為灰二韻。
又低一字,同樣墨筆小楷,“二十八”,這是注明這一冊是該韻目的第二十八冊。
利用三十一個聲母,再加上韻母的數列,形成很神奇的書籍檢索方式。能夠快速從浩瀚的書海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古代先民的智慧,讓人感慨。
順便提一句,《洪武正韻》正是現如今朝鮮及南韓的語音始祖,韓語就是以此發展而來。
盧燦小心的翻開封面,裡面的紙張有淡淡的歲月瘢痕,那是樹皮紙自動老化形成的黑色點狀物,非黴斑。
樹皮紙的特點是厚實、柔軟、細膩,白淨,不染色,但它在耐久性方面,不如桑皮紙和莎草紙,很容易起菌變,那些歲月瘢痕就是例證。
内文為墨朱兩色。勾欄、圈點全是用朱筆,抄錄文字為墨筆,黑紅相間,疏間合體,看起來異常舒服。
邊界欄為雙行朱筆,外粗内細,朱絲欄(行文中間的豎欄)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