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的半片醬黃釉碗壁上,繪一洋人貴族,頭戴洋帽,身披大氅,系領結,長長的卷發披肩,穿袖口、半腿褲、高跟鞋,十足的歐洲貴族騎士派頭。
顯然,這是出自中國畫師筆下的洋貴族,當初為了适應歐洲巴洛克風格的需要而精心繪制的。
海撈瓷多以外銷瓷為主,大都是為西方市場量身訂制的,所以它們在造型、紋飾及工藝上與傳統瓷器也有所不同,往往會呈現出東西方文化結合的特點。
這種怪異的風格,應該出自清代早中期,盧燦感覺是雍乾年間的南方民窯燒制。
雖是民窯、外銷,但品質并不差,特色更鮮明!
盧燦将這半片碗翻過來,底部依舊是小半,中間應該是梅花款,隻能看見楷書的“百”字。這應該是雍正年間著名的商号款“百一山房”!
這一碎瓷片的發現,愈加堅定盧燦組建打撈船隊的決心!
第439章
海撈廣彩
是否是真品海撈瓷,很好鑒定,它有兩大特點是傳世瓷所不可能有的。
第一是黯釉,在海水中浸泡上百年,即便是捆紮在一起的瓷堆,也難逃被鹹水及暗流沖刷的命運,因此其釉面會有不同的損壞,形成釉的表層如同脫去一層皮。
說得更形象一點,就像手掌起水泡,然後水泡破裂手掌蛻皮一樣。因此,整個釉色黯淡,光澤度相對較差。
這就是黯釉!
第二是胎腳包漿厚。
胎腳即底足,瓷器底足一般都不上釉,胎坯直接暴露在海水中,被海水長期浸泡,會形成異常厚重的包漿(年代的氧化層),自然而均勻。
這兩點是鑒定海撈瓷必須具備的認知,至于瓷器品類的鑒定,與傳世瓷一樣。
也正因為這兩大特征是赝品無法仿制的,“海撈瓷真”,是業界公認的!所以海撈貨在後世如此受歡迎。
黃元的家就在吉安港後側的漁村中,背靠小山,有個小院子。院子中還晾曬着鉛綴四寸大魚網。他的父母五六十歲,常年被海風吹成醬紫色的面孔,滿是滄桑。
這應該是新加坡最後的魚戶。
見兒子帶朋友回家,兩人手忙腳亂的忙活着泡茶拿凳子。
盧燦不想給老人家添麻煩,忙問道,“黃哥,你家的海撈貨呢?”
“在這呢!”馬新愛将欲望卷起來,露出小院子中的一個堆頭,上面簡單的用帆布搭蓋。
盧燦有些無語,這種放置實在是……
海撈瓷出水後,保管不及時,氧化褪色速度很快,嚴重的甚至可以釉色全部褪掉。最正确的方式是,出水後擦幹,快速用塑料薄膜或者保鮮膜裹上。
黃元有些不好意思,撓撓頭嘿嘿笑道,“家中實在是沒地方放置……”
這堆随意散放在黃元家小院子裡,上面蓋着一塊塑料布遮雨的瓷器,大多數為碗、碟、杯、盞之類的生活瓷,藝術瓷也有一些,都混在一起。
盧燦眼睛亮了亮,廣彩!
廣彩又叫織金彩瓷,采用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即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後,再次低溫複燒而成。廣彩最大的特點是豔麗,色彩繁複、圖案精美、金碧輝煌。
可謂歐洲人最喜歡的一類中國瓷器。
清末許之衡在《欽流齋說瓷》中記載,羊城廣彩,九成外銷。
從十七世紀中後期到清末,依照東印度公司銷售記錄推斷,大約有四百到六百萬件廣彩瓷器流入歐洲。廣彩與“克拉克瓷”(青花)并稱兩大吸金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