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第4頁)

  她急切地盼望着囚犯早些到來——其中有六名犯人是因兩村械鬥被流放的農夫。械鬥常見,械鬥死人也不罕見,認真點的地方官抓了人來判通常不至于都給判了死刑,大部分出了人命的械鬥是有流刑的。

  終于,在春耕快要結束的時候,流放的囚犯們到了!

  押送的差役也累得要命,犯人比差役還要累——他們有扛枷的、有枷上還挂着行李的。一路走到福祿縣沒死人算是大家命大,也是因為大理寺選人的時候沒把老弱病殘派了來。這些人的年紀大概在二十到四十歲之間,年紀非常合适。二十四人裡,有二十個男人,四個女人。

  但是祝纓一眼看過去的時候,發現除了差役,竟有二十四個男人、七個女人。多出來的人并沒有披枷帶鐐,雖然顔色憔悴、灰頭土臉卻都是普通人的打扮。

  祝纓對差役道:“一路辛苦。”

  差役這才笑道:“不敢。小人這回可算交差啦!公文在此。”

  差役将公文遞上,祝纓收了,又還他一份接收的公文、蓋了印。差役笑道:“交割完畢。”又指着人給祝纓介紹:“這個是獸醫的妻子,必要跟着過來。那一個是石匠的兒子……”

  多出來的是家屬。祝纓心道:舊營還沒收拾好呢!住不了這些跟來的家眷。

  她轉念一想,也不拿把流放犯打一頓,而是驗明了正身之後将人往牢裡一關,又将幾個家屬命人帶到縣城的廟裡去,省得他們人生地不熟的四處亂蹿租不着房子。

  安排完,讓小吳招待差役吃飯,又批了五貫錢給差役當回去的路費。

  差役笑着接了,一個勁地道謝:“大人慷慨。”

  “五貫錢可管不了這一路,添補些茶水罷了。”

  打發走了這些人,她先提了石匠過來,她想先辦識字碑的事兒。無論之後要幹多少事,有稱手的人都是最重要的。

第144章

匠人

  石匠跪在堂下,心中惴惴。

  從犯罪到現在他也知道官府的一些慣常做法,比如一見面就來一頓好打。

  殺威棒二十起步,遇到心狠的上官就是上不封頂,四十、八十都有的,還有直接打死的。官員沒有責任保證每一個到“煙瘴之地”的囚犯長命百歲,報一個“水土不服”又或者“妄圖逃逸”都算是正當的死亡理由。

  祝纓打量着石匠,這人在案卷上寫的是四十歲,已有了白發,一部亂糟糟的胡子,一身短打扮,光腳穿着雙髒兮兮的麻鞋。石匠的胳膊比尋常人粗些,手也顯得有點大,整個人灰撲撲的。

  她早看過石匠的檔案了,石匠是殺了弟弟和侄子才被判的流刑。因為他是兄長、伯父,身份占優,所以沒給他判死刑。殺人的原因案卷裡寫得比較模糊,隻寫了個“不和”,具體怎麼不和的也沒寫,石匠也不肯多說。事實俱在,就給判過來了。

  祝纓道:“你兒子跟過來了?”

  石匠心裡一突,慌忙說:“小兒并沒有殺人!”

  “嗯?不打自招?”

  “不不不不,真的都是小人一個人幹的!”石匠口拙,隻會反複說事情都是他一個人幹的,跟兒子無關。

  祝纓擺擺手,衙役們就喝止了石匠,他們躍躍欲試,有點想打人。

  祝纓沒有再提石匠所犯的案子也沒有要先打他一頓的意思,轉而問起石匠都會幹什麼。石匠道:“凡石頭上的活計,都會!”

  祝纓問道:“會刻碑麼?”

  石匠道:“那算容易的活計了。隻要有稿子,做起來就簡單些。”

  “仔細說說。”

  祝纓會許多雜活,比如木雕之類,甚至能自己在鄉間搭窩棚,但不包括跟石頭幹仗。凡要用大力氣的活兒,她都不怎麼會幹。雕個小印章還行,石匠的活兒她就沒怎麼幹過了。

  石匠道:“第一要選好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