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9頁)

  梅校尉也謙虛了幾句,又說:“職責所在!且與大人打交道十分爽快!大人又撥與我們錢糧,孩兒們都問,下回什麼時候還能再來這麼一次哩。”

  祝纓笑道:“正是這個話,以後少不得要勞動校尉的,不要嫌煩才好。”

  “那不能夠!”

  祝纓關切地問:“前番黃十二郎的案子,我手頭也緊,并不曾分撥太多。如何聽校尉的口氣,似乎覺得還不錯?可是營中稍有些……”

  梅校尉心領神會,道:“人吃馬嚼的!且在一地駐紮得久了,不免有人拖家帶口。這……”

  祝纓道:“長此以往,豈不要軍心渙散了?那可不成!可惜我在福祿縣的時候被參過,不好再犯。”

  她給梅校尉出了兩個主意,第一,宿麥種子她白給梅校尉,使梅校尉所管的田地可以種兩季。第二,她給錢,用的正當理由是——南方潮濕,器物容易損壞,用作更換甲胄的補貼。當然不是每年全換新的,而是以輪換的名義。這筆錢也是按照品級來分發,梅校尉拿最多的,底下依次遞減。

  “眼下不敢多給,福祿縣百來号人還罷了,校尉這兩千人,有點兒犯忌諱。”

  梅校尉道:“不錯,領兵在外,還是謹慎些好。”

  祝纓又給他許諾,以後如果南府有什麼新的進項,梅校尉可以參與。梅校尉問道:“也是橘子嗎?我那裡的地,倒也可以種。本錢也有一些。并非我貪财,糧饷自開國初定了下來,這麼些年了沒怎麼見漲啊!”

  祝纓道:“懂,我們的俸祿也是。”

  “俸祿還漲了點兒,”梅校尉公平地說,“又有田可免稅,士卒的糧饷就千難萬難,一加,就要加多少萬人,啧!戶部、政事堂一聽就要搖頭,每每隻肯給一點兒。這裡又不同于他們太平地界,剿匪人手不夠時,還要自募些,糧饷我們自己就要犯愁啦。”

  祝纓道:“我在一日,便與校尉共甘苦。還有一個不情之請。”

  “大人隻管說。”

  “請嚴明軍紀。”

  “哎?這話就不對了吧?我的部下絕沒人亂來!”

  祝纓笑道:“要有人亂來,我就該與校尉理論,而不是請求啦。”

  “哦哦。我道又是誰胡說八道呢。”

  “因我以後必有事要托校尉,不得不先講明。”

  “哦。什麼事?”

  “現在說了就不靈了,到時候校尉就知道了。”

  梅校尉的胃口被吊得高高的,又得不到解答,隻得帶着一些錢囊将豐的好消息回營了。

  …………

  祝纓一回來又是一番忙,才安靜下來,京中公文的批複也下來了。

  大理寺、刑部核準了她的判罰,司法佐、司功佐二人流放,這天,他們被拖到府門外各敲了二十闆子,再上枷,一路被發配了出去。

  府城裡的士紳們都摒息凝神,很擔心她又要拿誰開刀。不想她卻不大動士紳了,她又去了一趟府學,看了學生們月考的卷子。再出了一道公文,公布了自己之前與四縣的縣令們“商定”的結果。即名額的分配。

  祝纓一向有一個理念,得讓人能沾着好處,才能将人捆得更緊。公文下來的時候,唯南平縣議論紛紛,南平縣的成績一向是最好的,學子們便以為這是奪南平縣的資格來給其他三縣。他們聯名上書,由學生裡成績最好的一個叫鄒進賢的遞進了府衙。

  祝纓展卷一看,不由一笑。将學生們召到了府衙内,再命博士将學生們的籍貫一一列出。

  鄒進賢道:“大人,以此看來,四縣是都有二人以上,仿佛沒有改變。然而有的縣隻有二人,縣内若推薦不學無術者入學,再以通識功課者考試,是白騙兩個名額,又當如何?”

  “舉薦之人也要複核。”祝纓很耐心地對他們說,“若文理不通,追責舉薦之人。”

  鄒進賢等人還是不願接受:“敢問大人,即便通了,也可能考不過,是也不是?如此一來,豈不是府學之内尚有濫竽充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