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第9頁)

  此外還有一個會說山下方言的中年男子,他引起了祝纓的興趣,路果和喜金都還不怎麼會講呢!

  男子道:“我以前給山外的商人帶路,帶他們過山到那邊做買賣。”

  祝纓點頭,又細看了他們的武器。

  他們都有點緊張,說:“好用的!我們用得順手!”語氣裡帶點兒惶恐擔憂,有點怕被趕走。冬天正是日子難過的時候,他們有這麼個地方存身,并不想離開。

  祝纓沒吭氣。

  “養兵”不是費錢,而是燒錢。這才二十個人,将他們的兵器、衣服統統換一遍開支就不小了。

  一個成年男子要保持行動力他就得吃飽,要操練他就沒功夫種田,得有人供養。這還隻是普通的兵,如果是騎兵,還得養馬。山中用到騎兵的時候不多,但騎手在傳遞消息方面比人跑更有效率一些。

  眼前最好的辦法就是“亦兵亦農”,農忙時開荒,農閑時訓練。平常就将城裡的壯丁組織起來,輪流巡邏。時間長了,人也熟練了,等以後人口多了、糧食多了,再重新理會。無論是朝廷還是五縣,基本也都是這樣,平常隻有數量不多的官兵和“洞兵”,要打大仗了,再征發。

  誰都養不起太多脫産的壯年男子,即便是現在這個數量,也還得有軍囤做補充。

  祝纓道:“回來有收獲,狼肉我拿一成,其餘都歸你們。狼皮你們一人一張,有多的我再拿。”

  她換了兩種語言說完,二十個人都不由自主地笑了。如果能夠早點拿到手,趁着商人還沒下山,又可與商人交換一些東西,這個冬天他們的日子會更好過一些。至少接下來兩個月能松一口氣了。

  祝纓則想:要給石頭城定一定“例”了。

  這個比公約要方便得多,這是她的地盤,她說了算!

  …………

  祝纓這裡檢視完了人手,蘇鳴鸾等人也将自己人集合好了。他們都不曾帶人進入大宅,而是集合在大宅外的廣場上。

  祝纓等人出去,身後有些人見到了這些頭人有一點畏縮,又都站好了。蘇鳴鸾等人的随從比石頭城的二十個人看起來要好不少,他們的衣服比較整齊,所攜帶的武器看起來也更鋒利正規一些。

  祝纓掃了一眼,對項樂道:“你帶人看家,看好了,不要讓家裡人出去。說破了天去也不許跟來。”

  “是。”

  祝纓對蘇鳴鸾等人道:“咱們下午先探探路,晚上還回來吃飯。明天再走遠一點,晚上依舊回來,商議一下接下來怎麼幹。然後就一氣掃蕩完這一片。”

  方案比較保守,五人卻都說:“好。”

  祝纓又講了獵物的分配方案:誰打到的歸誰。

  他們也無異議。

  祝纓問道:“山裡行事你們是行家,大夥兒都說說怎麼動手呢?”

  五人也都不客氣,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了出來。

  他們也經常組織狩獵的,規模一般都不會太大。即使人多,也是分頭行動。百來号人同時進行,算隊伍複雜的。

  在這深山密林裡,狼群較小,狼的體形也不太大。見到大隊的人出動,狼一般不會上前。但是落單的人又很難幹得過狼,她們這一次是要用另一種方法:帶上各族的好手,循迹掏窩,圍剿平推。

  山雀嶽父年紀最大、經驗最足,他說:“就這一次是不能掃蕩幹淨的。誰家寨子裡不時常打獵的,山裡的狼也沒見絕了種,還是年年鬧。有時鬧得大一些,有時鬧得小一些。”

  祝纓道:“每年農閑,我也帶人打狼,總不能一直躲着。”

  山雀嶽父見她不要求一次将狼殺盡,就不再說别的了。

  他們又各出幾個好獵人,帶着大隊往山中進發。

  打頭的是喜金家的一個三十來歲的男子,他身材不高,但是長得很結實,穿着一雙皮靴,背着弓,手裡提着一把刀,道:“我來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