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府待遇不錯,祝纓還不許人騷擾女吏,許多人都願意過來。又有些托了本地富戶的門路的,王司功一看富戶推薦女吏,頭皮先麻。
祝纓道:“這有什麼好怕的?都拉到學校裡,考試!”
王司功道:“是。”
小吳等人又報:“今天的邸報剛到,新南知府定下來了,照說已經上路了。”
祝纓道:“哦……那準備好,萬一他要有什麼交割的,咱們也不能失禮。”
“是。”
祝纓又問州學博士:“我記得原府學裡有河東縣的學生?”
“是。”
“你列名單,我給他們寫薦書。聊勝于無吧。”
當時新南府沒有知府,府衙也沒個牽頭的,更不要提什麼府學了。所以祝纓将原河東籍的府學生都暫留梧州州學讀書,等新南知府到任、開了府學再讓他們回去。如今新南有了新知府,這些學生就得回去等新知府了。
梧州這裡,空出的學生名額也得籌備新一輪的入學考試。正好,十一月了,考完了、定下名次,明年正月開學。
博士道:“下官已列好了名單了。”
祝纓就順手給他們寫薦書。也不知道新南知府是個什麼樣的人,會不會對河東縣的人有意見,她就隻寫一些标準的官樣文章。寫某人,年齡籍貫之類,是經考試選上的府學生,因為區劃的改變,不能在梧州讀書了,所以隻好忍痛割愛,将此大才送還府幾封寫得都差不多,誇學生的話就因各人的情況不同而略有差異。
四十名府學生,河東縣有十人,包括保送的兩個。在一排名單中,祝纓看到了甄琦。他快三十歲了,也不知道到新南之後還有沒有機會出仕了。
祝纓給他寫了個“用功”的評語。
将這些薦書都寫完,祝纓道:“這些年發贈他們的東西都許他們帶走,每人再給一貫的盤纏。明天我去送行。”
祝纓随手着這類事務處理完,想着有糖坊、紙坊之類巡視一下,再要找個雕版師傅。然後與梅校尉聯絡聯絡感情,年前的事兒也就差不多了。
比起山上别業的從零開始,公約的難産,秩序還是個空白,當個刺史可真是太容易了!
祝纓非常感慨。
第245章
搬家
第二天是個大晴天,南方的十一月不如北方寒冷,天氣一好,濕冷的感覺也沒有了。
離開梧州城的學子的心卻沒有被冬天的太陽所溫暖。
他們進官學的時候還是“府學”等變成“州學”之後,就沒他們什麼事兒了。他們也沒有别的地方的官學可以比較,但是以自身的經驗來看,有祝纓的地方,待遇都會比較好。而且這是一個會為“自己人”争取優厚待遇的主官。
祝纓親自到了府學,将要離開的學生召集了起來,說:“新南知府已在路上了,你們回家之後好好溫習功課。新府草創,必是需要人的,早些回去做準備。”
學生們的心情十分沉重,也都長揖為禮,有人哭出聲來。祝纓的聲音也很沉重,道:“你們都還年輕,大好前程在等着你們。毋要自棄。來,拿上來。”
衙役們擡上錢來,祝纓一份一份地發給他們:“相識一場,你們回去之後也要努力。你們是同學,回去以後也要互相照才好。”又安排了馬車,十個人安排了兩輛,也是給了書生體面。又告訴他們,可以相識的同學道别,馬車等他們一陣兒再走。
她最後目送這批學生在州學門外上了車,便轉回學校之内,順便看一看學生。她先是進京後是進山,有一陣子沒到學校來了,看看學生們的功課,又與學生們聊了一會兒。看看日頭到了正午,才說:“都去吃飯吧。”
她自己也慢慢地踱出了州學。
出了大門也沒有騎馬,而是慢慢地走着。回到府衙,看前衙無事,又踱回後衙,換了衣服,全家一起吃午飯。
此時府衙内的人口不少,分在兩處吃飯。前院是小吳、祁泰、丁貴等人,祝纓有時候也到這裡來吃。後院是祝家四口連蘇喆、祝煉祝石幾人一起吃。也不是擺個大圓桌,而是分食。上面祝纓和花姐一條長案,左邊是祝大、張仙姑,右邊是蘇喆,祝煉、祝石就在祝大、張仙姑的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