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4頁)

  “我可沒有吓你們。你們做得成還則罷了,一旦有失,就什麼都掩不住了。到時候就不是我要如何,是胡人會把朝廷官軍如何了。”王雲鶴冷冷地說,“元光你也是知道的,這兩年朝廷賦稅如何,還禁不禁得起他們這樣揮霍?一旦戰敗,百姓遭殃不說,你們就一定能保全首領嗎?”

  冷将軍後頸發汗,在王雲鶴目光之下腰越來越彎,最終埋下了頭去。

  王雲鶴對鄭侯、冷侯點點頭,鄭熹也對二人使眼色,二人微笑對王雲鶴緻意。

  次日,許多人都等着王雲鶴怎麼與鄭侯等人對上。不想冷将軍先上了一本,道是一場大戰下來,發現了軍中有些事情需要整頓,申請自己動手。否則,等到下次與胡人再戰,可能會吃虧。

  皇帝批了。

  雖然批了,皇帝卻又以“備胡”為名,下令再組建一支新軍,賜名“忠武”,錢從戶部出,人從民間招,選“良家子”,直屬皇帝。人不多,先練三千。

  這些都不是祝纓的主職,她像是聽進去了王雲鶴的話,蟄伏了。大理寺該做的事還是照做,不再特别的針對一些地方——害!一年過去了,該換的都換差不多了。

  鄭熹又找到了祝纓,詢問王雲鶴是不是以後都要照忠武軍的樣子改了。

  祝纓雙手一攤:“我并不知道,讓我别問呢。”

  鄭熹看了她一眼,祝纓坦坦蕩蕩:“我本來就不懂兵事,能給我說什麼?你們弄吧,我回家睡覺去了。再不管這些破事了,沒意思。”

  鄭熹笑道:“怎麼就突然喪氣了?打起精神來,宮裡還有喜事呢,耷拉着臉,叫人看到了還不知道陛下娶兒媳婦犯着你什麼忌諱了!”

  祝纓扯出個很假的笑來,鄭熹又笑了。

  齊王娶的是舊勳王家的女兒,祝纓在宮裡吃了喜宴。

  接着,各地刺史又來不少。今年卓宇沒來,他的上司與祝纓也不熟,但是又有别的幾個南方出身的官員投帖到了祝纓府上。

  冷将軍等人私下做了什麼祝纓不知道,可确乎有些宴席上有些人傳出王雲鶴的閑話。說他看起來為民請命,實則自己把住權柄不放之類。流言漸漸傳了開來,以至于一些閑人也聽到了。

  到了最後,祝府的李娘子一邊剁着肉餡一邊罵:“王相公忒好一個人,我恨不得他一直做丞相哩!換個别人,做甚?欺負百姓麼?”

  京師之内不好騙,京城之外,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信了這種說法。

  嘀嘀咕咕,傳言不止,以緻到祝府的南士們也忍不住想打聽王雲鶴的為人了。

第352章

過招

  “哦?是嗎?外面還有什麼說法呀?”祝纓狀似很感興趣地問,絲毫看不出來生氣的樣子,完全不像傳聞中那般與王雲鶴十分親近的樣子。

  不熟悉她的人看不出一點兒破綻,熟悉她的人多半是見過王雲鶴的,心中滿是不解。

  現在坐在祝纓廳裡的是一個出身南方的方刺史,根本不是梧州人,甚至與祝纓的各路關系都搭不上邊兒。隻因聽到了一些傳聞,又自思籍貫離京近兩千裡,于朝廷方輿的規劃上算得上是“南方”,便也遞了張帖子,自己找上了門來。

  今天是他第三次登門了。

  第一次登門的時候,他在祝府等着,祝纓與他客氣地見了面。互緻了問候,他攜帶了一份禮物來。明着的理由是感謝大理寺之前在他們州的一樁案子上沒折騰他們,案子雖然有毛病,但是大理寺給的批複很詳細具體,重審之後很快就過了。

  方刺史道:“多虧大理有文書,我才能硬氣起來。本也覺得事有蹊跷,然而吃罪不起。”這又是一個“休緻的老大人家”的故事,老大人自是希望“家醜不外揚”。可是事情鬧得有些大,方刺史知道有内情,卻無法徹查。

  大理寺的公文給了他一個查的理由。

  祝纓收了他的一些禮物,又回贈了四樣禮品。

  第二次再登門的時候,兩人就親切了不少,方刺史是以請教為名而來的,聽說祝纓也在南方任職過,方刺史是詢問一下祝纓對“南人”的看法。

  祝纓則是回答:“人無分南北,皆是赤子。”

  眼下是第三次了,方刺史憑自己的本事跟戶部、吏部周旋了出來,公事辦完,閑适地與祝纓坐着喝茶聊天。做陪的是趙蘇,今天他和祁小娘子抱着孩子過來看祁泰,那邊祖孫三代共享天倫,這邊則是說着些散布京城的小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