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第6頁)

  祝纓起初寫得很快,是一些要在北地發的公文,先是行文四州,她來了,是來幹什麼的,要百姓安心之類。

  然後是行文各級官府,這是發給各級官員的,她來隻為安定北地,其他的她不管。如果有之前自認犯了錯的,限期投案,她會酌情寬大,許他們戴罪立功。如果心存僥幸又或者還頂風作案,絕不饒恕。吏,就拿去升旗,官,直接枷送京城。

  接着是對缺員的補充,各地有缺員,所以會順次在各縣考試——以縣學生等為主,兼及本地的百姓。擇優錄取“實用”的人才。她會親自去主持。

  再公布賦稅、徭役的新的征發指标。她特别在其中注明了一條:已經收了的,不重複征,多退少補。這一條上,她又粘了個小條,注明自己派出去的人在收狀紙的時候要順便宣傳一下。

  最後,她取了一份空白的奏本,慢慢地寫了起來。

  她得給皇帝寫奏本,這份奏本必經政事堂,必須得用心。出來這麼久,隻在途中發了兩封報平安的簡要公文,一份是寫到了北地了,一份是寫到邊境了,現在得詳細寫寫了。

  她在這一份奏本裡寫了北地的百姓生活确實不如前,被洗劫的城池情況尤差,但她已經把北地穩定下來了,錢糧問題也在着手解決了。但是她有一種擔心,覺得胡人大勝之後竟有一個多月沒有再來,馬上是冬天了,不趁着大勝再劫掠一番好過冬,有點不對。

第二部

分寫了自己在四城的作為,官吏忠貞死國者不少,為其報請撫恤。北地士紳忠君愛國、捐錢捐糧,子弟願意報效朝廷,申請擇當地子弟充任一些官職吏事。後面列了兩份名單,一份死的,一份活的。寫明不日安排這些死難者遺體返鄉。

第三部

分寫已與北地四州協調,錢糧内部調濟,正在調動北地的各級官員。同時說明了官員有缺額,此外還有些官員涉案,所以會暫選一批“熟谙”本地情況的官學生們先幹着。

  最後寫自己不日啟程,先拜會鄭侯,與他協調一下地方與官軍之間的問題。接着就在北地巡查,一有問題,就地解決。

  寫完,将這份奏本快馬發往了京城。

  此時,她正在陽刺史的轄區,估計發往京城驿馬最快也就三天,再議一議,再批複下來。她剛好從鄭侯處回來,正好可以着手辦地方上的事了。

  ……

  奏本寫好發出,陽刺史等也再次來了。

  他們先從陳放那裡旁敲側擊,續而開了個小會,決定先看看祝纓要怎麼辦。今天一早,便各自将令傳了下去:先配合。

  早上還沒出門,就接到了回報——天使行轅裡一大早就派出了人,敲鑼打鼓地開始收狀紙了。不過本地還算太平,目前還沒人告狀。先前那個豁出去告狀的鄭翁,也被顧縣令給帶走了。

  刺史們仍然按捺住了,相偕到行轅。

  祝纓笑道:“巧了,我正有要與諸位商議。”

  賓主落座,祝纓使将方才拟的幾條拿了出來。

  陽刺史看到“自首”的條目,認為她沒有“窮治”的意思,便不太擔心了。他隻管把行轅的公文傳達下去,再将自己的屁股擦幹淨,等着聽行轅的安排就是。

  袁刺史問:“新選之官,是什麼意思呢?本地任官,會不會不妥?”

  祝纓道:“咱們有四州,互相調着來,也不違朝廷的章法。”

  朝廷的大原則是“異地為官”,祝纓也不想過份地破壞這種制度,即使是當初的四城,她也有安排,先給個散官的品級兜着,幹得不錯,調出,到隔壁州去做官,再調隔壁州選出來的人過去充任。四州來一個大交叉調換。

  大家都是鄰居,鄰居家着火,你家也好不了。

  既防着本地人本地任官形成勢力,又讓他們不能輕易地崽賣爺田。

  袁刺史的表情松了一點,道:“下官等這便去準備。”

  張刺史則問祝纓:“這斷案……”

  祝纓微笑道:“大理寺一向公道,隻要我在大理寺,進去的人是不動刑的。”

  張刺史“咝”了一聲,心道:忘了他還是大理寺卿!那這兒抓的犯官,送到京城也是大理寺接手,還是落她袋裡,入袋即定罪,翻身是不可能翻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