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第2頁)

  祝纓看着他,問道:“地上一個坑,拿張紙蓋着,叫糊了個面兒。得往裡填土,才叫填坑了。不管是松的土還是壓實了,得幹。不然就我沖下去挨個兒拿人、翻案,那是能顯出我能耐來了。北地官場又是一番動蕩,再派新人來,再重新站隊、打架。最後倒黴的還是百姓。”

  “怎麼會呢?都肅清了,不就行了?”

  祝纓道:“你看,軍中是最講法度的地方了吧?能清爽嗎?”

  金良道:“那、那也不太一樣的……”

  祝纓道:“那得再給我些時間,讓我在北地多留幾年,我能慢慢給它調理了。我隻怕胡主胡相不給這個機會,他們要是明天就來了,我怎麼辦?我得先把所有的人都捏到一塊兒。”

  金良徹底沉默了。

  祝纓笑道:“好啦,别愁了。過兩天咱們一起去看熱鬧,小妹她們明天也該回來了。”

  金良一直沉默到晚上陳放等人陸續回來,他們在外繞了幾天,沒出本州,查訪了一些本州的事務,又将本州一些民憤頗大的劣紳給記了出來。收獲不小。

  祝纓道:“不錯。明天各人先把手上的檔整理一下交給我。五日後咱們去學校,看他們考試。”

  陳放問道:“也是選了直接授官的麼?”

  祝纓道:“當然不是,榜樣已經有了,餘下的就不必着急了,慢慢來。總要選出些合用的人才好。”她又指着北地子弟說,“還有他們呢。先考試,考出來能給我幹活的,放在行轅裡聽差遣,幹得好的、立功的,依次序進前。”

  陳放道:“這個好。”

  祝纓道:“先吃飯,吃完飯再詳細說說你們的見聞。”

  “是。”

  匆匆用過飯,祝纓依次聽取了他們這幾日的見聞。陳放所見,乃是士紳也有優劣,他對祝纓道:“世叔欲用北地士人,倒是因地制宜。隻是他們良莠不齊,還請留意風評。”

  陳放比别人看得明白,北地就算是鄭侯對陣胡兵的大本營了,要這兒穩,就得穩住本地的士紳百姓。所以祝纓篩選舉薦本地人為官,所以朝廷沒有打折就同意了。但是這樣做是有隐患的,不能是個士紳就用。

  祝纓道:“不錯。”

  卓珏也有想法,他說得更直白一些:“大人任用本地士人治理本地,有利有弊。利在他們熟悉,弊在容易欺瞞朝廷。”就是本地人在本地做官、抱團,容易把朝廷的勢力排擠出去。

  蘇喆道:“不是讓四州交岔着任職麼?也還行。”

  祝纓聽他們慢慢讨論,頗有些欣慰,最後她說:“都說得不錯,今天先休息,明天接着幹活。”

  “是。”

  第二天,各人又做着案牍的工作,好在各人都有幾個北地子弟相幫,做得極快。到了晚上便将本州的案卷放到了祝纓的案頭。

  祝纓再篩過一遍,将其中一些案子發給姜司法,讓他“秉公而斷”,她自己則又支使起了蘇喆等人:“不用你們丈量得多麼精細,一人搭上幾個本地子弟,下鄉去!看一看田地、人口,看看他們怎麼收稅的。有橫征暴斂、私加捐稅的,都拿下了。”

  “是。”

  陳放勁頭很足,他将書生袍都壓到了箱底,讓小厮翻出些方便的衣服來。小厮道:“郎君,還是我來吧,您歇會兒,天天在外面走,要累壞了。一會兒燒熱湯來,燙燙腳,我給您捏捏、解解乏……”

  主仆二人正說話,門被叩響了。小厮跑去開門,卻見是金良。

  陳放也叫一聲:“金将軍,”将金良往裡讓,“行李雜亂,請您見諒。”

  金良道:“不礙的,郎君隻管忙,我隻說幾句話就走。”

  陳放忙問何事,金良道:“呃,是三郎的事。他如今也忙,我一個粗人,幫不上别的什麼忙,請郎君千萬為他分憂。他少年時多麼有氣性的一個人,不肯服輸、不肯低頭的,到了北地竟也要小心謹慎。”

  金良與祝纓一番談話,讓他憂心不已,這些倒黴官兒還不能治罪,忒窩囊了。他明白道理,卻又為祝纓憋屈。想陳放是前丞相的孫子、孫女婿,本地别駕又是他嶽父家的人,便私下來尋陳放,說了自己的擔憂。

  陳放隻覺得金良一把年紀還是單純可愛,旗杆上還挂着倆呢,祝叔父的氣性什麼時候也沒改啊。不過對自己人不亮尖牙利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