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第3頁)

  “自家人比臣子危險,也比臣子可靠。”

  “他心眼子怎麼突然多起來了?”趙蘇嘀咕一聲,“以後不會太平了。您也得早做準備了,不止東宮與齊王。王相公雖然去了,冼詹事可還精神着呢。又有鄭相公。眼下還算客氣,等到圖窮匕現的時候,恐怕雙方都容不得您不偏不倚了,終究是要有所交待的。”

  “什麼交待?倚靠誰又信任誰?他們不是喬木,我們更不是絲蘿,咱們可以更有志氣一點。”祝纓說。

  趙蘇眼睛一亮:“是!”

  “準備準備,動身前,東宮會有人找你的。”

  “是。”

  祝纓道:“去吧。”

  趙蘇走後,祝纓安靜坐了一會兒,将接下來要做的事想了一遍,看了幾頁書才去休息。

  次日朝會後,她不急着回戶部辦理公務,特意留到最後,求見皇帝。

第386章

明白

  見到祝纓,皇帝的心情還不錯,聲音明顯帶着些輕松。

  他甚至不等祝纓先開口,就問祝纓有什麼事。

  祝纓恭敬地說:“臣無能。”

  皇帝驚訝地道:“發生什麼事了嗎?為何突然這麼說?你若無能,還有誰是能幹的呢?”

  祝纓道:“臣竟不能使府庫充盈。”

  皇帝認真了一些,問道:“是因為北地免賦,還是有災情?戰事平息,花費會變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莫急,我不催你。”

  祝纓輕輕地搖頭,道:“臣算了一筆賬,陛下請看。”

  自從接掌戶部,祝纓就開始盤賬,前陣子才盤明白,然後是做預算。之前她隻是管一個地方的事務,整個天下的情況她并不很清楚。近來與各地刺史打了些交道之後,發現情況比預想的還要差一點。

  首先是氣候沒有先帝時好,然後是花錢的地方比先帝時還要多了。憑心而論,皇帝的家庭比先帝後期規模小多了,這一筆日常花銷少了些。但是用兵、災情減賦之類花得更多了。此外,接下來皇帝還有幾個兒女都要開府、成家,這花費是另算的。

  各地刺史,對朝廷還算忠心,糧也是繳的,數目也勉強合得上。

  皇帝道:“這不是還可以嗎?且過幾年節儉的日子,過一陣子就好了。”

  祝纓道:“這隻是表面。”

  底下的情況是,兼并已經在發生了。兼并是頑疾,權貴即使不以非法的手段,普通百姓遇到一次天災,又或者家裡頂梁柱生病死了,很可能就要破産,典當土地。立國至今近百年了,這個兼并,已經比較嚴重的。

  鹽州的流民事件,就是一個信号。

  情況隻會越來越惡化。

  當然,朝廷還是能勉強維系下去的,京城還是歌舞升平。但也不能等到不能維系的時候再想辦法,到那個時候就晚了。

  皇帝到底讀了些史書,認真地問:“卿的意思是?”

  祝纓道:“都知道要抑兼并,隻是不能急于求成。第一請皇帝堅定心志,第二要摸清各地的情況,第三要換上能幹的親民官,要會甄别。然後才能動手。否則就是朝中這個樣子了。”

  皇帝松了口氣,道:“有道理。依卿之見,哪些人可以用呢?”

  祝纓道:“臣年輕,資曆尚淺,所知不多。請陛下暗中觀察,徐徐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