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第3頁)

  一行人出“城門”的時候,正看到許多人擡着一塊極大的條石,條石上結着紅色的綢子,陳枚問道:“那是什麼?”不會也是讓他帶回去的吧?

  趙蘇高興地笑道:“既然已經設縣了,這裡就是縣城,當然要換塊匾啦!”

  就是把“祝家莊”給摳下來,把“祝縣”給鑲上去,除了這個,工坊那裡還在趕工,制作一些标記縣界的界碑。

  陳枚道:“叔父做事,果然迅捷有序。”

  蘇喆道:“您還叫叔父呢?”

  陳枚笑笑,沒有回答她這個話。

  ……——

  徐知府等陳枚等得度日如年,放哨的衙役發現一行人遠遠地從山上下來,揚聲問明了身份之後,飛快跑去報信,徐知府手裡的扇子一丢,與龐司馬兩個上馬跑到路口迎接。親眼看到陳枚完好無損,才有心情與趙蘇、蘇喆打招呼。

  趙蘇道:“接下來有府君護送,我們二人也可放心回去複命了。有勞府徐府君也客氣了兩句,又問趙蘇接下來有什麼打算。趙蘇是福祿縣人,雖然辭官了,品級在這片地方上卻很高。趙蘇道:“我是回來承歡膝下的,必會遵紀守法,府君治理一方,不必顧忌我。”

  徐知府雖不很信,但也安心不少,與趙、蘇二人别過,與龐司馬護送陳枚往府城去。

  路上,徐知府還要安排陳枚在本地遊玩。

  陳枚道:“王命在身,我須得趕回京城。日後府君到京城來,容我再盡地主之誼吧。”

  徐知府送的禮還沒送出去呢,急忙說:“那也要先回府城,到驿館更換馬匹。”

  陳枚答應了,當天趕路很急,快關城門的時候他們沖進了府城。在驿館休息一夜,徐知府帶人将準備好給的“孝敬”送到驿館,給陳萌送行。比起祝纓,徐知府準備的禮物就是真的貴重了,宛然是當年祝纓往鄭府裡送禮的樣子。

  陳枚也接了,又多讨了一些馬匹,很快動身。

  日夜趕路,僅用了二十天就直回了京城。

  回京之後,先去複命。他進京的時候日頭将将偏西,皇帝才閑下來生悶氣——他剛與冼敬又發生了一番争論。冼敬仍然要求重新釋經,皇帝隻是不肯答應。雖然很氣祝纓,但是祝纓說的是對的,如果皇帝不能把握住新注的精髓,釋經,就是讓臣下拿到了拿捏君主的利器。

  另一邊,鄭熹與陳萌雖然消停了,但又沒有完全消停。因為祝纓出了事,冼敬一方覺得自己占理了,天下忠貞之臣隻剩己等。已有人要求将冼玉京、霍昱等人調回來,又要将一些“疑似”包庇祝纓的人貶到地方上去。

  鄭、陳二人當然不願意,反手把提議的人又給貶了出去。如此一來又激起了更大的反對之聲,怎麼犯了錯的比好人還嚣張?

  雙方一鬧,皇帝的日子也不好過起來。

  陳枚來得不巧,撞到了這個槍口上。皇帝沒好氣地問:“她很得意麼?”

  陳枚不動聲色,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唯有感激。”

  “哼!她說什麼了?”

  陳枚将那封信奉上,又說:“山野之地,無以奉獻,隻有寥寥數物,以表心意。”

  皇帝有點好奇,命拿上來,東西捧上來一看,沒有祥瑞不說,還不怎麼值錢,東西也沒什麼象征的意義,他的臉色就不太好:“就這?”

  郝大方小心地說:“陛下,相公們來了。”

  兒子回來,陳萌當然上心,後腳跟了來。冼敬一看,也想來詢問一下梧州的情況,鄭熹見狀,也須得跟上——祝纓的的确确是他給捎進京城的,戶籍都是他辦的,相關的事,他盯得也緊。

  三人同時出現,正好遇到陳枚說到了重點:“梧州諸縣令,請朝廷任命一個刺史。”

  皇帝詫異地問:“他們還知道要刺史?”

  陳萌道:“那個地方一直羁縻,以前是您遙領的刺史之職。如今您貴為天子,這梧州刺史确實是空缺的。”

  冼敬道:“怕不是祝纓弄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