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彤的聲音有點啞,咳嗽了兩聲變得正常了:“都好,在學堂。”起初,他們的年紀都小,祝青君本意是給他們找個人照顧着。戰後這是常有的,要麼到育嬰堂,要麼就是找個沒了孩子的人家收養。當時祝彤跟着祝青君帶路,弟弟妹妹不能帶在身邊,就寄養在祝縣。
戰事一結束,祝彤自己當時年紀也小,她自己都是個要當學徒或者學生住校的年紀,央了祝青君,才得了自己一個住處,接了弟弟妹妹來。因有功,又是孤兒,地雖然暫時沒分到,但幕府對他們這樣的人有補貼。小的拖着更小的,也就這麼過活了。
祝彤道:“都好的,吃得飽、穿得暖。”大家分着幹家務活,累是累點兒,勝在一家團圓。祝青君回西州也會來看一看,有時候也托青葉等人照顧看一下。
花姐道:“我都安排好了,她家弟妹住學裡、她到我那兒住,都有人照看。放假了就回家團聚。”這樣一來祝彤也就不會那麼累,還要照顧家裡。
祝纓道:“行,那你們去安置吧。去賬上取兩串錢,放到學堂裡應急,小孩子也難免會有些急用。找不着姐姐,豈不誤事?”
趙霁看到最後,心裡又有了疑問,默默地等着花姐帶人走了,才問:“家裡又要來新人了?是客嗎?”
祝纓道:“與你們差不多,過兩年,她們也要開始幹活了。”
趙霁狡黠地笑道:“那一定都是很聰明的姑娘,跟我們今天似的。”
祝纓道:“你爹娘都沒有你這麼油嘴滑舌。”
“嘿嘿。”
“去吧。”
“哎!”
胡師姐眼見人都走了,也問了一句:“大人,您自己身邊怎麼不留幾個孩子聽差呢?”
祝纓現在管事少了些,是不太忙,但胡師姐總覺得她一個主事人身邊的人還是太少了。在山外做官,先是許多學生圍着,到了京城又是蘇喆等等晚輩。如何到了安南,這些學生、晚輩都散出去了,她身邊反而乏人了?
之前還有一個青葉,也被派了事,如今唯有青雪奔波,其餘以書吏居多。剛才蘇喆過來,想要人到她那裡幫忙,胡師姐更覺得自己該多這一句嘴。
祝纓道:“快了快了。”林戈、祝彤隻是個開始,明天開始,花姐會陸續帶人過來見她的。沒帶過來,是因為幕府隔壁的宿舍還沒收拾出來。
胡師姐又說:“那……我能要幾個機靈的孩子麼?我想教幾個徒弟。”
“可以啊。”祝纓說。
胡師姐也笑了,她的家傳技藝與這些國家大事相比不值一提,但也不想埋沒了本領。以前她教過蘇喆等人一些拳腳功夫,然而漸漸的,她們也像雛鳥離巢一樣,心思并不在這上面了。
胡師姐明白,大家的路不一樣,想要徒弟,得另找。她又擔心祝纓的安全,自己上了年紀了,不如年輕時靈便,是得找個好徒弟,将祝纓的安全托付了。
天色暗了下來,祝青雪帶着一個幫傭走了進來:“姥,要點燈麼?”幫傭手裡提着一個籃子,裡面放着蠟燭,隻等一聲令下。
祝纓道:“不啦,今天有新人來,先吃飯。吃完飯再過來把燈點上,去把蘇晟也叫來。”
“哎。”
祝青雪在心裡将事重複了一遍,閃身給祝纓讓路,祝纓卻看向門外——一個穿着号衣的矮個男子疾步走入:“姥!京城急報!”
祝纓與祝青雪對望一眼,祝青雪上前接過了裝公文的皮筒,拿到案邊打開,掏出裡面的公文,捧給了祝纓。
祝纓打開公文一看,不動聲色地問:“送信的人呢?”
“在門上休息。”
“帶進來,點燈吧。”
幫傭一個箭步蹿到了燈座前。
蠟燭一根一根點了起來,送信的人也到了面前,當地一跪:“節帥!”
祝纓問道:“知道你送的什麼公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