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蘇笑了:“還挺快。”
趙振疑惑地打開,發現上面是鄭熹親筆寫的……髒話。
鄭熹大概是氣狠了,細數祝纓坑過他的事迹,你是不是緩過氣來了?吃飽了你個王八蛋就要作夭!不許過來!我也不想引胡兵!我派姚辰英帶着溫嶽、姚景夏去就是了。你給我個回信,你保證不擅自領兵出山。
“鄭相公氣得不輕……”趙振說。
祝纓道:“做丞相,哪有不受氣的?好啦,你可以放心了,朝廷不會再引胡兵的。”
“那您?我、我是說,安南有現在的局面不容易,我看過安南的土地、莊稼、百姓,比中原還是差一些,應該讓百姓繼續休養生息。除非迫不得,否則兵馬不宜輕動。”
祝纓一聲輕笑:“知道啦。”
趙蘇咳嗽了一聲,說道:“姥,他來辭行呢,這麼長時間還沒到家,家裡怕要着急了。”
“我!”趙振發了一個音,又閉了嘴。
祝纓問道:“怎麼了?趙蘇,說實話。”
趙蘇笑吟吟地道:“我們說,請他留下來,他當我們哄他,必要走。”
祝纓道:“哦,是我的意思,不是他們自作主張遊說你。想不想留下來教書?”
趙振猶豫的話不知怎地就咽了回去,說出來的變成了:“我願意的。”
“那行,先回家探望父母,休息好了再回來。”
“我、我不想要官職。”
“行。想要了跟我說。”
趙蘇笑道:“這下我可又多了一個伴兒。姥,我也要回梧州了,捎他一程吧。”
“去吧。”
從此,趙振便也入了幕府,他不要職銜,祝纓就把他放到禮曹去幫花姐。趙振是地方上也做過,六部九寺也呆過的人,甚至比蘇喆更熟悉政務的運轉,雖說是教書,禮曹事一多,花姐叫一聲:“趙大郎。”
他又乖乖地給姑姑幹活去了,往來公文他寫得比在禮曹聽差的學生們好得不止一星半點兒,趙霁不時過來請教公文的書寫。先是項安,派了聽差的學生過來向他請教公務,接着巫仁也學會了,也趙霁派了來。
趙霁被定了戶曹,庶務正是祝纓一系的長項。趙振不得不代為捉刀,為戶曹規劃了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的活動——安南地方小,祝纓這下規矩,每五年重新清查一次戶口、田畝,馬上就要輪到了。
趙振身上一個官銜沒有,幹的活比蘇喆還要多,他自己也隻當不知道,每天依舊挾了包袱到學校裡教書。
有事情做的日子過得飛快,這一日,祝纓那裡又扔了一個任務下來——寫一封給西番邊将的拒絕信。
趙振的西番文不大好,唯恐理解錯了生出事端,從通譯館裡揪了一個翻譯過來。翻譯信譯了,意思是:要求繼續鐵器和鹽、茶的貿易。
祝纓批了張條子:不許。
趙振斟酌着口氣,寫了個回信,先點出西番背盟,對朝廷動武(安南沒造反,所以也算朝廷,等于西番與安南現在不太友好)。再說你要的這些東西都是用來壯大你的,完了你再打朝廷,安南的立場就很尴尬了。
所以,不行。
他想了想,又加了一段:不過安南沒有主動挑釁,我們也不想打仗死人,希望你們也體恤自己的百姓。大家還是和平的好。隻要議和了,那榷場遲早得開。
翻譯給信譯好了,拿給祝纓審了一回稿就發給了西番。
祝纓轉臉就召了祝青君:“準備準備,你要出征了。”
祝青君為這一刻已經準備了不少時日,一切都是現成的。趙振也跟着忙碌了起來,巫仁、項安等處請示了祝纓,遇有忙不過來的時候,都很不客氣地找他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