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第7頁)

  他們甚至說西南皮影将會成為皮影戲中的主流,從此以後隻要提到皮影,大家就隻會想起西南皮影,其他的都是劣質産品,不值一提。

  雜志的記者似乎也對這個答案很是驚訝,甚至覺得荒誕,再次問起問題時,甚至無法掩飾自己譏諷的口吻,向幾人問:憑什麼這麼有自信?

  那幾人似乎覺得自己被記者看不起,也被激怒了,說西南皮影的精髓在于皮下的骨,為了發揚西南皮影,他們專程請來了一位頂級的木工大師,專門研究撐起皮影的骨架。

  等到那位大師研究出了新的技法的時候,就是西南皮影走向世界,享譽全球的時候。

  幾人還得意洋洋的告訴記者,要珍惜現在能夠采訪他們的機會,等以後他們成了世界大師的時候,像這種小雜志,連見他們一面都得排隊,還要看他們願不願意見,給的錢不夠就别想采訪。

  雖然燕時洵沒有親眼看到當年的采訪現場,但光是從采訪記錄的行文中,就足夠他在腦海中重新架構出每個人的形象和語氣。

  他仿佛穿行過時光,走到了當年的采訪現場。

  還被叫做西南皮影的白紙湖皮影盛極一時,很多雜志報紙都來采訪和宣傳。

  在紙媒當道的年代,那對于很多手藝人而言,是一件很值得高興和被肯定了成就的事情。

  但顯然,接受采訪的幾名皮影大師,除了傳承人以外,其餘幾位都自視甚高,也讓采訪者的感官迅速下降,場面變得僵持。

  最後還是傳承人白師傅出聲,自謙的說西南皮影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還要繼續努力提升,以此來緩和了局面,結束了采訪。

  燕時洵連翻了好幾本當年的雜志,發現這些大師接受采訪時拍的照片,要比海報上的模樣年輕很多很多,能夠差出幾十歲來。

  他翻看了一下這些雜志的時間。

  果然,這些采訪都是四十年前左右的事情,那個時候,謝麟都還是個孩子。

  不過,随着燕時洵一一翻過雜志,就發現在這些人的采訪中,口吻越來越高高在上,仿佛明天他們就會成為世界名人一般,對皮影的未來有着非常充分甚至滿溢出來的自信。

  倒是本來身為正統傳承人的白師傅,越來越低調不語,即便采訪場面尴尬,他也不再出聲化解。

  其中一份三十年前報紙上的報道,吸引了燕時洵的注意。

  這份報道與其他所有的采訪都不同。

  有一個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人,出現在了這份報道中。

  木工大師,鄭師傅。

  在一個所有人都姓白,并且都是皮影匠人的情況下,一位姓鄭的木工……

  看來,這位就是在之前的采訪中,其他幾位皮影大師提到的,會幫助将西南皮影發揚光大的人了。

  而這一次的報道中,白師傅也顯得很是高興,就連報紙上刊登的照片中,都能看出他臉上洋溢着的笑臉。

  他親切的挽着鄭師傅的手臂,一起看向鏡頭,還笨拙的比了個“耶!”的手勢,看起來頗有少年的活力。

  燕時洵的目光落在照片中其他幾名大師的身上。

  除了白師傅以外,其他人的表情都不是很好。

  很奇怪。

  雖然這幾位大師在之前的采訪中,都口口聲聲說請來木工大師後,他們的皮影會更好。但是當這位木工師傅真的來了之後,他們的臉色卻變得很怪異。

  看向鄭師傅的眼神中,充滿了掩飾不住的貪婪和嫉妒。

  燕時洵拿着報紙的手頓了一下。

  他不了解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