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第10頁)

隻不過前幾年大家的思維比較僵化,有單位分的房還挑什麼,省建院的分房政策已經非常好了,畢竟是建築設計院,和兄弟單位聯動劃拉幾下,不缺人給修家屬樓。

房子是分給了茅康山,樓層和戶型都好,是茅康山和宋大娘自己把房子和小兒子一家對換了,其他兒女能說啥?

說多了,就像在争爹媽的房子一樣!

這兩年宋大娘腿腳不便了,茅家人就幹着急,也不知道變通,沒說給二老租個平房住不用爬樓……當然,或許提出過,聽曉蘭說茅康山日子過得簡樸,沒準兒給拒絕了呢。

呸,什麼簡樸,不就是摳門嗎?

于奶奶深有感觸,于家以前有錢的時候,她都不認識“簡樸”兩個字怎麼寫!

當窮鬼,想不簡樸都沒辦法。

難得夏曉蘭在經濟上大方,這都大頭出了,想出了完美的辦法解決了茅康山和宋大娘的住房問題,心裡但凡對爹媽有點感情的,看見外人都這樣對二老,不可能不觸動——姓茅的命還真好,一瞅一個準,收了夏曉蘭當徒弟。

于奶奶剛這樣感歎,就聽見夏曉蘭問她:

“我馬上就要出國了,您還是把徐叔的情況給我說的具體點吧,有什麼特征,當初出國有沒有帶什麼憑證,年貌如何,我找人也更有把握!”

于奶奶收斂心神。

——她要收回剛才的話,不僅是姓茅的老東西命好,她這個老東西運氣也不錯!

1330:您說的不是吃的大黃魚吧(4更)

“他叫徐仲易,是1938年冬月初一生的,1966年3月出國,那一年他28歲。我兒媳叫崔意如,她比仲易小兩歲,是1940年六月初五的生辰,他們出國時還帶着我的小孫子徐長樂,樂樂才5歲……”

夏曉蘭在心裡計算,1966年3月出國,到如今剛好20年。

風華正茂的徐仲易如今成了中年大叔,于奶奶乖巧可人的小孫子也該有25歲。

“我記得您說過,徐叔當時是到了美國舊金山,還寄回來一封信?”

于奶奶站起來,“你等着,這封信我一直帶在身上,保存的很好。”

于奶奶回屋拿了一個泛黃的信封。

夏曉蘭一看郵戳,1966年9月19日,的确是從美國舊金山寄出的。

而且是徐仲易帶着老婆孩子出國的第一年就寄出了,可見是一安頓下來,就給國内寄了信。于奶奶示意她可以拆開看看,信寫的挺長,開頭就說他已經平安到達美國,準備在舊金山定居。

說什麼兒子不孝,到了美國竟要靠賣掉離家時帶上的古董才能落腳安頓。

不過他會和崔如意盡快在美國找一份工作,最多再過一年,他要拿到居民身份,就能回國接走父母。

“信是1966年就寄出了,但您收到信的時間是……”

于奶奶臉色不好看,“仲易一家三口剛剛離開不久,國内的形勢就變了,這封信直接寄給我是收不到的,直接被人被沒收了,輾轉了很久才由朋友冒險幫忙帶到我手裡,那時候已經是1968年10月。”

于奶奶記得很清楚,有人在她家裡打砸羞辱,這種日子她和丈夫都覺得過不下去。

晚上時,以前的朋友把信帶給了他們,這就成了絕境中的救命稻草。

徐仲易帶着妻兒平安到達美國,還說要回國接走她和丈夫,一家團聚的希望就擺在面前,于奶奶和丈夫肯定燃起了希望。

“仲易他帶出國的古董,全是以前于家的東西,是于家出國前,留給我這支的好東西,就是是60年代在美國,也絕對能換一大筆錢!”

夏曉蘭接口道:“美國是金錢至上的社會,有了錢自然能搞到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