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第9頁)

“我北地郡鐘靈毓秀,望我郡中子弟積極響應,力争入圍,錄取者愈多,我郡便越有望得到朝廷更大程度的賦稅減免等惠澤。”

“與此同時,本郡将秉承朝廷教化之旨,将于郡内創立官立學堂兩所,現面向全郡廣招德才兼備之教書先生以及莘莘學子,無論男女,無論貴賤,凡有意願者皆可入學就讀。”

“至于教書先生之選拔,現滿足以下任一條件者皆可申請任教。”

“一則,熟谙大秦律例,通曉國策綱常。”

“二則,于算術、曆法、地理等基礎學科,當有精辟見解,堪為學子啟蒙。”

“三則,深研華夏文明之淵薮,無論是儒家經典,還是諸子百家之言,亦或是詩詞樂章,皆需爛熟于心,博古通今。”

“四者,尤重師德師範,須以高尚品格為典範,以身作則,涵養學子品德,引領其修己立人,終成國家社稷之棟梁。”

“學堂課程除律法教育為核心外,另增設如文字書寫、算數運算、地理常識,以及關乎民生的日用農耕技藝、手工工藝等實踐等。”

“陛下體恤民間疾苦,特設立助學金制度,對家境貧困而品學兼優者,将以糧食、布帛乃至金銀等形式予以表彰,更有甚者,對極其傑出者,更可獲贈田産、減免徭役等切實援助。”

“至于束脩方面,朝廷允許學子采用多種方式繳納,可選擇以糧食、布匹等實物折抵,亦可選擇在校内勞動以抵償學費。”

告示宣讀完畢後,人群直接便陷入了一片短暫的寂靜,仿佛空氣都凝結在了這一刻。

但這份靜谧并未持續多久,随之而來的,是如春雷炸裂般激昂的歡呼聲!

同一時間,縣、鄉、亭、裡,幾乎每一片告示張貼之處全都是震天撼地的喝彩!

老者們撚須低吟,頻頻點頭,眼中閃爍着贊許與欣慰的淚光。

青年們面龐漲紅,目光炯炯,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與熱血。

孩子們也不知道聽沒聽懂,跟着家中大人們一同歡快地鼓掌雀躍着。

老者們低頭輕撫胸前長髯,啧啧稱贊,“朝廷此舉,實乃百年未遇之大恩,我等子孫後代或将因此而受益無窮矣!”

年輕的男丁們面露激動之色,“如此良機,吾等豈能錯過?倘若能有幸入帝都大學求學,何愁不能光宗耀宗,改換門楣?!”

有寒門中人咬着牙,眼中滿是血絲,“縱使家中落魄,亦當竭力供給族中子弟求學,一旦入泮,豈非一步登天,乃至福蔭一族乎?”

還有孩童在父母身邊蹦跳嬉戲,模仿着大人們激動的表情,天真爛漫的喊道:“我要去上學堂,将來做大官!”

更有商人之子緊握拳頭,“吾欲效仿孔孟,博學多聞,回饋桑梓!”

市集一角,幾位老農也圍在一起熱議,其中一位頗具威望的長者拍打着膝蓋,慷慨陳詞道:“咱們北地郡素來人才輩出,今朝朝廷重視教化,吾等更當勠力同心,搜羅鄉裡才俊,使其得此千年罕見之機遇,即可為咱北地掙個臉面,也能為鄉親父老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

同一時間,北地郡隴山鄉裡。

兩個年輕人擁護着一名老者,緩緩踏進了一個破落的庭院。

觀其院落之大,可見昔時也必曾榮華過,然今盡顯滄桑之迹,可見早已沒落,不複往昔的榮光。

院中,一名穿着破舊衣裳的少年正在小心翼翼的煎煮草藥湯劑。一名眼睛熬得通紅的女子則在屋内默默縫制衣物,依靠手工勞作維系一家生計。

老者等人徐徐走進,言語間充滿關懷地詢問道:“小公子,你可是喚作李慎?”

少年聞聲擡起頭來,眼中閃過了一絲驚訝,而後恭敬的回應道:“晚輩李慎,見過三老。”

三老,乃鄉間掌管教化之官職,通常由鄉中備受尊崇、德高望重之人擔任。不僅有權中,一位身着儒服、面目清癯的儒家老者立即站起身來,正色道:“禀顧大人,我儒家曆來主張仁政愛民,倡導國以民為本。朝廷建長城抵禦匈奴侵擾情有可原,然阿房宮及骊山陵墓,卻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緻民力疲敝,農田荒蕪,家戶困頓,此乃勞民傷财之舉,不利于國泰民安。不知朝廷可有意收縮此類工程?”

整個議事堂裡,各學院兩百多号人全都直視着台上的顧绫雪,誰也沒有發現,最後一排,法家隊列中,某道黑色身影完美的融入了其中。

在聽到顧绫雪說到UFO時,不由微微的揚了一下那英挺的劍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