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第2頁)

比起法家的熱情高漲,民生農耕學院内的場景就顯得平和多了。

學子們穿梭于田間地頭,有的手持鋤頭,細心地翻土除草,有的蹲在苗床旁,觀察作物的生長情況,記錄下每一點細微的變化。

田頭前,還有一位位資深的學者圍坐在一起,手指着田間的作物,讨論着土壤的肥力、水源的分配以及作物的病蟲害防治。

另一側,一些年輕的學子正聚精會神地聆聽着學者們的講解,眼神中滿是求知的渴望,手中的筆也不時在一個小本上快速記錄着要點。

繼農家的蔥郁之後,在張良的帶領下,三人又踏入了天道自然學院。

道家,以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而聞名,然而,當王绾進入其中的那一刻,所見到的景象卻讓他感到無比意外。

道家學派注重養生之道,以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而聞名。

在穿過一片幽靜的竹林中後,王绾原以為會見到道家學者們或煉丹,或靜坐于蒲團之上,閉目冥想,或低聲吟誦《道德經》等經典,又或者用導引和吐納來修煉個人的精神和體魄,追求身心的強健和提升,再不濟也會像之前幾個學院一樣埋首于一摞摞草稿和筆記之中……

但沒想到的是,他居然看到,在一片開闊的平地上,一群道家學者、學子們正圍在一塊木闆周圍。

木闆的一端平穩的放置在地面,另一端不僅高高擡起,形成了一個明顯的斜面。

一輛簡易的,隻有一塊平闆以及兩個木質輪子的辇車,被放置在斜面的頂端。

随着一聲指令,一位學子扶着辇車的手一松,那辇車便沿着斜面沖了下去。

然後,一輛金色輪子的辇車也被兩名學子迅速的放置在了斜面的頂端,然後松手,任其自由滑下。

反反複複,或更換不同類型的辇車,或調整斜面的角度,期間周圍的學者們一邊看着,一邊拿着奇怪的筆在一疊厚厚的紙上記錄着什麼。

不遠處,還有一群學者和學子們正在擺弄一個小型的投石機,每當投石機發出一聲沉悶的響聲,一塊石頭便劃過天際,飛向遠方。

而學子們也樂此不疲的跑向投石的落點,撿起石頭,又快步返回投石機旁,學者們則在一旁,時而點頭沉思,時而低頭記錄。

視線轉向另一邊,隻見一排青銅器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它們有的還保持着金色的光澤,有的則已經覆蓋了一層綠色的銅鏽。學者們在這些青銅器前駐足,或輕觸細察,或深思熟慮。

突然,一道清脆的聲音傳入耳中,王绾循聲望去,就見更遠處,一名學子正興緻勃勃的敲擊青銅鐘、陶罐、木棒、金屬片等物體,甚至還有人将一個腦袋大的青銅小鐘放置一個木桶内敲擊着……

王绾看着眼前的一幕幕場景,心中充滿了好奇和疑惑,“這等試驗,似乎與道家追求的養生之道和内丹修煉有所出入,不知其目的何在?”

張良笑了笑,聲音溫和而從容的說道:“不瞞大人,四日之前,顧大人曾親自整理了一份物理教材的大綱目錄,讓工程防禦學院與天道自然學院兩院合力一起制定研究,這些正是其中的一些物理試驗。”

“譬如那邊……”張良指向斜面上滑行的辇車,解釋道:“學者們正在通過測量辇車沿斜面滑下所需之時間與滑行距離,探究速度與加速度之間的關系。”

“投石機那邊則在觀察投射時的距離與力度、角度來研究其中的杠杆原理與某種能量轉換過程。”

馮去疾也露出了感興趣的神色,伸手指向另一排排不同顔色的青銅器,詢問道:“那邊呢?”

“那邊學者們正在探究它們從金色變為銅綠色的原因。”張良回答道。

王绾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視線又轉向正在敲擊各種物體的學子身上,問道:“吾聞道家言,音律與宇宙之道相應,操琴弄瑟,可體悟宇宙之序。莫非這些學者正探音律與宇宙秩序之關聯乎?”

張良微微搖頭,耐心的解釋道:“大人見解頗為深刻,但此次試驗目的略有不同,乃是聲學之實驗也。他們擊物發聲,以觀聲之生,以記聲之變。用氣、水、金石等不同介質傳聲,究其傳播之速。”

“原來如此……”王绾沉吟片刻,又問道:“此等研究,于世何益?”

張良顯然早就已經準備好了說辭,此時面對王绾的疑問,想也沒想的就直接開口解釋道:“物理之學,乃探究萬物運行之理,明其理則能順應自然,優化工藝,提高建築、兵器等之精良。”

“如建築工程中之力學應用,可使結構穩固,抵禦風雨。兵器制造中之材料力學,可使兵刃鋒利,利于征戰。光學之銅鏡制作,聲學之聲音傳播,更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而現今,吾輩雖略通物理之象,亦能運用之,然尚未形成體系,亦乏專書以載之。”

“故此梳理現有之知識,歸納其要義,由試驗而知理論,或可悟新規律,創立新論,再以書籍傳之後世,以避知識之流失,亦利後人在此基礎上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