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第7頁)

田租,田為農本,谷為民命,朝廷對農田産出征收田租,稅為每畝年産量之十五分之一,以示重視。

刍稿稅,刍為牲畜之飼料,稿為農餘之物,對刍稿之買賣,征收百之三稅收,以勵生産,保牲畜飼養。

口賦,凡我大秦子民,年滿十六至六十者,皆按人丁納稅,每人每年征稅五十錢,以充國用。

算賦,對商賈之财産,按其資産之規模,征收不同等第之稅。小商販按資産百之一,大賈按資産百之三,豪商按資産百之五,以示财産多寡與稅收之公平。

關稅,為促貿易,關稅從簡,對進出口貨物征收一次性稅收,稅為百之二,以利于商旅往來,貨物流通。

轺車之稅,富商巨賈,财富累聚,轺車之稅為貨值之二成,以顯其貴。

鹽、鐵之業,國之重利,為充盈府庫,皆二十倍于古,以資國用。

實行特别稅制,稅率頗高,鹽之稅約為售價之三成,鐵之稅約為售價之二成。

……

啧!

這賦稅,确實又多又重啊……

顧绫雪看着這一長條,再次陷入了感慨之中。

其他就算了,這個人頭稅确實有些離譜了,不僅成年人每年要交一百多錢,而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人也要交個二十幾錢!

還有那個轺車之稅,商賈使用個馬車都得交稅!

而且,在嚴苛的秦法下,稍有違稅之規,就會罰沒家産,甚者身陷囹圄。

真慘啊!

要我說,還是罰一半家産的好!

顧绫雪一邊想着,一邊繼續往下看。

四、市場動态。

為消地域隔閡,促商業流通,朝廷統一度量衡與車軌,使商路暢通無阻,天下貨物彙聚一堂。

為破地域壁壘,使商品與人員得以自由流通,帝又下令拆除各國關卡,實行了統一稅制。

“抑商”之論,據近期朝野内外種種迹象表明,似有重審調整之兆,待議定深入,下份周報或會詳細闡述此事之最新進展、各方觀點及所涉深廣影響,敬請拭目以矣。

……

看到這,顧绫雪抿了抿嘴,有些想笑。

這就是「諸位看官,欲知詳情,且聽下回揭曉嗎?」

果然不愧是小說家,還挺會留懸念!

五、物價變動。

是歲,帝施行平準政策,設官專司,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以遏制富商大賈之操縱,穩物價,安民心。

六、農事指導。

秦廷深知,農為國本,故立法以導之。

《田律》一出,細列農耕之細則,從播種之期、耕耘之法,至水利之興、蟲害之防,皆有所規。官吏循律而行,民衆依律而作,農田得以廣辟,五谷得以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