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而,四至六年,視為中學階段,因為此時學子們已經具備基礎之學識,故而可深研文學、算術、史籍等學科,并增設自然科學、工藝百工等實用之學,以培養學子們之綜合能力,深化對各學科的理解。”
“至于專科之教,乃為有志趣、禀異才之學子而設,授以專門之藝,俾其深造有得。”
“最後的五年大學,為高等教化學府。
其中,三年為本經之學,築堅實之基,加上兩年深入專攻,如此一來,學子可根據己身興趣喜好,選擇不同領域深造。”
“具體來說,就是小學三個年級,中學四個年級,大學五個年級,共計十二個年級。”
“按照我的構想,自小學一年級開始,所學知識應該是由淺入深的。”
“比如,在小學一年級,學子們應該學習基本的讀寫能力,簡單的算術以及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
“到了小學二年級,則可以增加一些自然科學的基本概念,比如植物的成長過程,天氣的變化規律等。”
“小學三年級則是進一步深化這些知識,引入曆史故事和地理知識,讓學生了解家鄉乃至國家的曆史文化背景。”
謝文淵聚精會神地聽着,示意顧绫雪繼續。
“論及中學之制,若定為四載春秋……”
“中一年級,學子們除了繼續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學習基礎代數和幾何概念,擁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之外,還将涉及生物、物理、化學、地理、曆史等諸學科。”
“生物者,乃辨識動植物之種類,曉其生長之周期,初探生态系統之奧秘。”
“物理之道,在于力學之精義,及簡易機械之運用。”
“化學,則研物質之變易之态,習基礎之實驗。”
“地理之學,廣涉中洲山川之形勝,各地風土人情之異同。”
“曆史一科,則溯中洲往昔之大事,略窺世界各國興替之迹。”
“至中二年、中三年、中四年,各科皆須深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期培育德才兼備、學有所長的各種人才。”
這一番話聽完,在場的幾個人全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
李斯更是目光詭異的看了一眼顧绫雪。
心中暗想着,這小子年紀輕輕便已博學多才,涉獵廣泛,莫非她便是這般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步步習得如此豐富知識的嗎?
這小子,是打算通過如此教育改革,培養更多如她一樣全面發展的“通才”?
謝文淵和烏氏倮兩個人心中也同樣有所怪異之感,想法和李斯不謀而同。
謝文淵又仔細的思量了一下顧绫雪說的這些,越想,越覺得她所倡導這個分年級教育體系,看似簡單,實則深謀遠慮。
此等壯舉,若能成,必将培養出更多如顧大人一樣的有才、有德、有識之士啊!
正想着,就聽顧绫雪笑了一聲,又開口說道:“為了确保每一位學子們都能夠紮實的掌握所學知識,下官建議,當于每級之中,設立周試與月考之制。”
“以七日為一周,每周之末進行一次小型考試,以此來檢驗學子們對本周所學内容之掌握情況,此舉既可激學子之勤學之志,又可培養其溫故知新的好習慣。”
“月考則更為全面,不僅考察學生對當月所學知識之掌握,還包括對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檢驗。通過月考,師長可以更好地洞悉學子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除此之外,下官還建議在每年年末進行一次升級考試,以确定學子是否準備好進入下一個年級。”
“升級考試應當覆蓋所有科目,綜合評估學子一年來所學之全貌。”
“這樣既能保證教育質量,又能确保每個學子都能在合适時間點進入适合他們的學習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