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2頁)

有人奮勇當先,沖鋒陷陣!

有人則守護後方,确保無虞!

在押送物資的考核裡,也有小組衆人分工明确。

有的負責探路,警惕四周。

有的駕馭車馬,穩穩前行。

有的守護物資,防範可能的偷襲。

一小組在遭遇

“敵軍”

突襲時,郦商臨危不亂,大聲呼喊:“甲隊左翼防禦,乙隊随我右翼包抄,丙隊保護物資莫動!”

衆人聞令而動,迅速展開行動,配合默契,成功擊退

“敵軍”。

這些應考者們在團隊共事中顯露出來的統率之能、應變之智、以及彼此間的信賴配合,皆被考官們盡收眼底,逐一記錄,以備評鑒高下,篩選出真正的武舉之才……

這一夜,大秦四十八郡的各郡治官署内的燈火一樣亮到了天明。

郡試的篩選評定标準,又比鄉試的嚴謹了一些。

文試由各郡内的官員以及學者們共組評判之團,對考生的答卷進行評審。

評審團将依士子論述的新奇與否、合理與否,文書規範是否流暢,經典解讀的精确深淺,逐一打分。

凡綜合得分高者,方可晉級會試。

武試則根據考生在團隊協作考核與綜合技藝考核中的表現為據,重點關注考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綜合技藝水平高低以及應對複雜情況的能力。

因為目前朝廷急需各種人才。

所以,朝中上下,一緻決定将第一屆的四級考試的錄取比例全都人為提高。

鄉試錄取比例大幅提升至百分之五十,如此一來,五萬文試參考者中,将有二點五萬人能夠憑借自身的學識積累與臨場發揮,在衆多競争者中,獲得通往郡試的入場券。

鄉試武試的錄取同樣為百分之五十,十萬武試參與者中,會有五萬名身強體壯且武藝娴熟之人順利通過。

郡試的錄取比例定在了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說,文試的二點五萬人中,将有五千人能夠憑借更為深厚的文學造詣、對時政的精準見解以及出色的策論撰寫能力,得以參與會試。

武試則将有一萬人憑借更精湛的武藝,更卓越的軍事策略領悟力,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在郡試中嶄露頭角。

會試的競争就更殘酷了,錄取比例被定為了百分之十。

文試的五千人中,隻有五百人能夠通過,武試一千人。

最終的殿試,将由始皇帝親自主持,而不出意外的話,參與的人也将會被全部錄取。

就在這些人在考場上傾盡才思、揮灑汗水,而後在焦灼中苦苦等待結果的時候,殊不知,他們大部分人的“工作”都已經被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們給提前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朝堂之上。

馮去疾手持各郡發往鹹陽的科舉報考總人數,整個人都仿佛了年輕了好幾歲,笑呵呵的說道:“此次科舉,真乃我大秦之盛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