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去疾手持各郡發往鹹陽的科舉報考總人數,整個人都仿佛了年輕了好幾歲,笑呵呵的說道:“此次科舉,真乃我大秦之盛事啊!”
“陛下,據各郡發來的數據,此次科舉總計有十五萬人參加,文試五萬人,武試十萬人。”
“依據商定好了錄取比例,最終将有約五百文人,一千武人通過最終殿試。”
嘶!
竟然有十五萬人參加?
文武百官有些驚訝。
要知道,雖然民間之人不分貴賤都可參與科舉,但實際上,還是有點門檻在其中的。
首先鄉試,便要确定考生确實是所屬鄉、縣的居民,這是為了保證選拔的是本地區的人才,同時也便于後續管理。
然後是家庭出身審查,對于一些有犯罪記錄出身的家庭子弟,比如家中有犯謀反等重大罪行的親屬,會被取消資格。
還有基本的讀寫能力測試,鄰裡評價收集,如,是否孝順父母、尊敬長輩、與鄰裡和睦相處等,若是鄰裡反映考生經常尋釁滋事、不遵守鄉規民約,那麼基本上也會被取消鄉試資格,因為一個品德有問題的人很難被認為是适合為官的人才。
最後便是基本的身體素質檢查,這個針對于武舉者,是否有殘疾、有重大疾病、四肢是否健全,視力、聽力是否正常等,都要合格,畢竟身體健全也是作為一名士兵或将領的基本要求。
所以,在鄉試的第一道門檻篩選之後,居然還能有十五萬人通過,這也是衆人屬實沒料到的。
聽到這個數字,嬴政顯然也有些意外,揚着眉,朗聲笑道:“哈哈哈,此皆我大秦英才,當妥善安置,使其才盡其用,諸愛卿如何看?”
馮去疾率先開口道:“臣以為,那些才學超卓、深谙治國理政之士,可進入三公九卿屬下,伴随君側,參與機要。”
尉缭微微颔首,接口道:“武試的佼佼者,多數可依據殿試表現授予相宜軍職。或選入皇家禁軍以拱衛京畿,或派往邊疆駐守,戍守國門,亦有部分需投身于當下的征伐之戰,憑其武勇與謀略,為大秦開疆拓土。”
馮劫也出列,目光投向了新郡的規劃,“新郡的建立,關乎大秦的長遠布局。”
“臣以為,可選派那些兼具管理才華與開拓膽魄的文試考生,前往新郡就任郡尉、郡監等要職,令其協助郡守整饬民政,開墾荒田,興修水利,通商惠工,再者,挑選知識淵博、精于講學的考生赴各郡學堂執教。”
提及武試考生在地方郡縣的任用,廷尉也站了出來,說道:“在新郡之中,可安排武試考生擔任縣尉等職,平日裡防範盜賊流寇,捍衛一方百姓的太平……”
至于那些通過了那些通過鄉試後,在郡試、會試被刷下來的人才,自然也是不能浪費。
這些人,将會有相當一部分會在各郡縣擔任基層的文吏,以及秦軍的基層隊伍中,成為普通士兵。
尤其是接下來準備設立的幾個新郡。
鄉試通過中的那七萬五千多人中,有一部分人可以協助地方官員處理日常的政務,如戶籍管理、賦稅征收記錄、公文傳遞等事務,另一部分則被分配到不同的兵種,負責巡邏、站崗等基礎任務。
郡試通過的一萬五千人中,除了部分被選拔到更重要的崗位外,也會有許多人将在郡級官府擔任主簿、功曹等職位,主要負責記錄和考核官吏的政績、管理文書檔案,以及縣尉的助手之類的工作。
十二月初。
凜冽的寒風如刀割般刮過大地,卻絲毫未能削減衆人心中的熱切。
天剛微微亮,郡城的中心廣場便早已被圍得水洩不通。
考生們個個面色凝重,眼神中透着渴望,在人群中緊張的挪動着腳步。
周圍的百姓也紛紛前來,翹首以盼,想要見證這榮耀的時刻。
負責公布名單的官吏在衆人的矚目中,緩緩登上高台。
在絹帛展開的刹那間,整個廣場鴉雀無聲,唯有各郡官吏的宣讀聲在耳邊回蕩。
“我碭郡,文試第一人,張耳,年五十有三,濟陽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