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4頁)

我們發現,生活中的女人和小孩有一個共同點,她們喜歡問一些愚蠢的問題。這個範疇或許還可以擴大到你那些經驗微薄的新晉員工,以及你的步步緊逼的上司。面對這些人時,“真理”無法回答他們的問題,你也沒有可以拿來當作擋箭牌的“老師”。很多事情你必須當面回答,沒有時間去找救星,或者查找詞典。

在女人、員工和上司面前,我們似乎沒有誠實的權利!牢牢地記住這個定理後,你才能從容地應付他們的各類問題。

比如我們對于“是非題”的回答。妻子憂心忡忡地問你:“你有沒有發現我的眼角新增了許多小細紋呢?”雖然你打心眼裡覺得,她的魚尾紋深若海溝,可你決不可表達出任何承認這一事實的信息,你要不動聲色地戴上眼鏡,花些時間仔細觀察後,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啊!根本就看不出來!”或者你要馬上告訴她:“一點都沒有,我感覺非常好,你看這些部位,特别平整!”

你千萬不要說:“是啊親愛的,有些魚尾紋!但這有什麼關系呢,我還是那樣愛你!”

NO!如果你這樣說了,即便你借此表達了“對她的愛意一萬年不變”,她也會非常失望和惱怒。因為女人在此時關注的重點并不是你“是否愛她”,而是她自己“是否仍然美麗”。這就是女人與男人對于問題關注點的不同。

當你的女上司與你談完工作後,突然問你:“嘿,洛達,我馬上要去見總裁,你覺得我今天穿的這套衣服得體嗎?”你要将視線盡快地轉移到她身上,然後專注而誠懇地回答:“老闆,我認為非常好看得體!”

當她捏了一下腰際的一大團脂肪,再次問你:“你會不會覺得我的身材有些發胖,這件衣服有些發擠呢?”你絕對要大聲地回應:“不會!老闆,我還覺得你太瘦了!”

總之,當你絕不能運用誠實面對他們時,這類問題的解答隻有一個,而且永遠都不是你腦海中浮現的真實感受。你必須回答他們一個在其心中預設好的答案,才會讓對方歡喜無比。當然,你也成功地掩飾了内心的真實答案,并且逃過了這些問題的審訊。

躲過那些“必須”回答的問題

我來告訴你怎樣狡猾地逃避記者的刁難,或者是那些永遠都不想回答的問題。這些必須回答、同時又必須逃避的問題,如性醜聞、債務危機、收購傳聞、股價和情報洩密都在此列。有時候,這是政客們慣用的把戲之一,有時卻被列為危機公關的一部分。

假如你是總裁委任的公司新聞發言人,記者提出了對于公司非常不利的問題,你要怎麼回答呢?

作為一個演藝明星,記者對你的隐私窮追到底,你要怎麼面對?

妻子在你早晨回家時守在門口,讓你必須回答昨天晚上的去向,你又該如何應付?

就像前面說到的,轉移話題是一個好辦法,可是在将問題轉移之前,你首先要面臨怎樣轉移對方的注意力的難關。否則,你很難讓對方接受你要回答的——它不是對方提問的那一個,而是風馬牛不相關的一個話題。

高德公司與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的教授羅傑斯和哈佛商學院的諾頓在一次聯合項目的研究中,提出了一項廣泛應用于交際領域的“轉移話題策略”:

去正面地回答相似的問題,使對方難以回憶起剛才的問題;或者當對方的注意力集中在社會性的目标或是沒有明确目标時,更難發現回答者已經避開了問題。

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讓志願參加者觀看了10分鐘的政治辯論視頻。我們提供的視頻有兩種:在第一種視頻中,回答者直接回答問題;在第二種視頻中,回答者避開了原有的問題,自己回答了一個相似的問題。

每個參與者都是随機地看了兩種視頻中的一種。然後,我們将所有的參與者随機分成了三個小組,分别為他們設立了三種截然不同的情境進行關鍵部分的測試。

·第一組:“沒有目标”小組。

在這個小組,我們沒有提前為他們設置任務,他們隻需要認真地看視頻。之後,我們才開始提問:

“剛才的問題是什麼?”

“視頻中的人回答得對嗎?”

結果絲毫不令人意外,同時也達到了我們期待的測試結果,觀看“回答相似問題”視頻的參與者當中能回憶起剛才問題的人不到40%,而觀看“直接回答問題”視頻的人卻有将近90%的人記得。

結論:當人們缺乏應對這種問答技巧的心理準備時,聽你講話的人其實在聽了10分鐘之後已經掉進了邏輯陷阱。他們根本記不住當初是什麼問題,也無法判斷你的回答是否“答非所問”。

·第二組:“社會性的目标”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