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第4頁)

如何改變他人的意識

當然,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沒有誰可以完全主宰他人的意識。意識是人體所私有的,是一種對客觀現實的高級心理反應形式,是生命的自我體現。它代表了我們可以認識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發生的事情,可以與不同于自己的存在進行對比。

對于意識的定義非常簡單,它是一種生命的能量。既然是生命的能量,它就必須流動,就像電腦硬盤必須轉動一樣,這樣,人體才會思考,才能工作、戀愛和生活。

哲學教授約翰·希爾勒将意識解釋為“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後,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态,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态”。

我們在洗腦培訓中提到,與“意識改變”相關的詞彙是“覺察”一個人,他覺察到了什麼,是自我還是他我?怎樣改變他的覺察方式,影響他在自我體察時的工作模式?這是培訓的高端課程,并非人人都有資格坐下來,研究怎樣反省自身的覺察,并且掌握控制他人覺察的開關。

強化“焦點意識”:指個人全神貫注于某事物時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識經驗,一個人的經驗的增加和積累,使他在處理事情時會明确地體現在他的焦點意識上。比如,他的工作經驗會決定他與客戶談判時的行為,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憑借經驗來處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

影響“邊緣意識”:指對注意範圍邊緣的刺激物所獲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識。

對“下意識”的左右:指在不注意或隻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識。

潛意識和暗示效應的利用:潛意識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弗洛伊德的最大貢獻,指潛隐在意識層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懼等複雜經驗,因受到意識的控制與壓抑,而個人不自知。

讓習慣成為本能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鍊子,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可這荒謬的場景在印度和泰國随處可見。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小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鍊将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麼掙紮都無法掙脫。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掙紮,直到長成了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鍊子時,也不掙紮。

馴虎人本來也像馴象人一樣成功,他讓小虎從小吃素,直到小虎長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會傷人。馴虎人的緻命錯誤在于他摔了跤之後讓老虎舔淨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就不可收拾,終于将馴虎人吃了。

我們從這個故事裡看到,小象是被鍊子綁住了,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了。老虎也曾經被習慣綁住,但是馴虎人也死于他自己的習慣,因為他已經習慣于他的老虎不吃人。

在這個世界上,養成一種習慣,人的行為就成了某種慣性機制。習慣幾乎可以綁住一切,讓某種特定的習慣成為本能,大腦在處理類似事情時就不再去思考,而是憑借經驗和過去的反應采取既定的行動。

盡管會出現危險,比如那隻偶然嘗了鮮血的老虎,但在多數情況下,這種反應機制卻可以讓“行為”成為某種期待中的流水線模式。

一個可以取得較大成功的人,他一定懂得如何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他的效率就會高出其他人,因為他為自己的大腦建立了一種經典性的條件反射,本能地拒絕那些可能有損于取得良好結果的行為。

第六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

關于說服的10個秘密

★了解對方的動機,并判斷對方的反應,你就邁出了正确的第一步。

★“說服對方”不是為了赢,而是達成共同的合作。

★在面臨與他人的相似之處時,立刻制造出你的“與衆不同”。

★巧妙地利用從衆效應:“聰明人都在這麼做,而你正好是聰明人。”

★任何成功的說服都來自于有效的表達。因此,你能提供什麼樣的信息,決定了對方是否會接受你的訴求。

★像青蛙一樣去思考,你就讀懂了“池塘”。這一原則的必要性在于,如果你不能讓自己成為他,你就根本不懂他在想什麼,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