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為你的“索求”設置任何限制性條件,凡是影響到對方愉快心情的因素,都應把它們隔離開。這意味着平等的對話,互動的溝通,以及雙赢的協商。隻有做到這點,你的說服才具備了生命力,它将為你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将生意和感情混為一談,不要讓客戶去顧及“感情”,就如同别讓女人去考慮“利益”一樣。兩者都是十分危險的。
★充分地利用社會的潛規則、人的盲從性、環境的誘導等各種因素,使“正确的選擇”看起來順理成章。有時候,人們做出一個決定,并不是因為它是正确的,而是合理的:“我必須這麼做,雖然我對此保留某些意見。”
★行動制勝嗎?不,在條件已經具備或完全不具備時,“耐心等待”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說服的途徑有哪些?
我們将那些自己都不信任的說服視為不受歡迎的灌輸行為。因此,你首先要避免讓自己的說服在别人的眼中成為某種灌輸和洗腦。
說服以聲音開始,以行動結束,它的中心途徑是關注論據,是人們在某種動機的引導下,且有能力對某個問題進行思考時更多使用的。如果采取的論據有力且令人信服,那麼就很可能被你說服。任何有效的宣傳都必須限制在很少的幾個點上,而且要不斷重複這些信息,進入人們的潛意識,改變他們的思維和觀點,直到他們都理解了為止。
·外周途徑
提供那些可以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線索,不去關注信息的真實性,也不考慮提供的論據是否讓人信服,這是最次的說服,在今天的世界已經相當沒有市場。但是,對于分辨力極差的群體,這一途徑仍然具有很大的效果。
·通俗易懂的表達
當人們轉移了注意力或沒有足夠的動機去認真思考的時候,讓人覺得通俗易懂的表達比新異的表達更有說服力。比如,對于一個外行或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來說,“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比起“不要在一次冒險中押上你所有的賭注”的說法來,就顯得更有影響力。因此,前一句話成為了全世界的投資者(股民)耳熟能詳的諺語,後者卻隻能在專業的财務分析報表中出現。
·視覺途徑
對媒體來說,視覺形象就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外周線索。像一些電視廣告,通過視覺的剪輯,使人們對于商品的印象基于沖動的感覺而非理性的邏輯。
·說服的最好途徑
1.提供必要的強有力的論據;
2.增強被說服者對于論據進行思考的動機和能力。
廣告商、傳教士和教師的最終目的并非引起人們對信息的關注,通常他們的終極目的是引發個體某種行為的改變。他們采取的是最為有效的中心途徑,既提供了非常有力和讓人信服的論據,又能引導受體去進行某種期待中的思考,從而導緻人們的行為改變非常持久。
總體而言,我們要讓人們成為樂于思考的人。我們使用一些其他的啟發性策略來讓他們迅速地做出判斷:這個意圖說服我的家夥,他的表達清晰流利、富有魅力,具有非常好的動機和一定數量的論據,我應該而且也必須相信他,他是值得我信任的!
使用“正面信息”進行積極暗示
将信息有選擇地進行組合,突出你想表達的那些觀點,選持有利的論據,剔除有害的信息,重要的是消滅信息的污點和黑色的斑迹,來呈現某種富有希望的方向和通道,引導和暗示對方向你設定好的路線前進。
這不是很容易做到的,通常你需要得力的幫手,來營造一種得力的旁證的環境和權威認同。
有醫生和心理學家聯手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給兩個強壯的男性自願獻血者抽血。先把兩個志願者的視線擋住,然後在他們的胳膊上紮上皮筋,紮針,開始抽血。抽完血後告訴他們每人抽了400毫升。實際上,醫生隻抽了其中一個人的血,對另一個人隻是裝裝樣子,沒有真抽血。但由于那個人的視線被擋,以為和同伴一樣被抽了400毫升的血。這樣持續一段時間後,那個被抽血者有了些生理反應,能夠反映身體狀況的一些指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奇怪的是,另一個沒被抽血的人的身體狀況也有同樣的變化,經檢查,各項指标的下降程度幾乎和前者一模一樣。
沒被抽血的人由于被蒙在鼓裡,以為自己同樣也被抽了血。這就産生了嚴重的後果,他在這種有選擇性的信息暗示下,使自己在意識上自覺地朝抽血後的不良反應靠攏。
也就是說,他的生理反應不是緣于身體的失血,而是緣于他心理的失血。
有選擇地組合和提供信息,目的在于讓對方發現可知覺的信賴性,對我們産生最終的信任。人們都認為,站在自身利益對立面的說話者是真誠的。比如,當一個演講者站在一個出人意料的立場時,人們就更傾向于将他們的論點歸因于客觀事實,并認為他們是具有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