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為自己的秘密準備三個口袋,其中有兩個是永遠不會打開的。一個裝的是最壞的,另一個裝的是最好的。你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将中間的袋子打開,讓那些非看不可的人瞧一眼。他們自以為這就是你的秘密,其實不過是虛假新聞。
隐私就像私人賬戶密碼一樣,沒有人會随便地告訴别人,更不用說宣揚出去。想要窺探你秘密的人,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小偷,你要為自己的隐私設把鎖,看守好,不要随便交出鑰匙。如果沒有什麼必要,你沒有任何義務把隐私坦白出去讨好别人。當其他人得到了你的秘密,他們就可以把這當作新鮮的禮品到處饋贈給另外的人。不要傻乎乎地以為别人會對你很交心,如果你這麼想,隻能證明你比較單純,但别人會認為你是連自己都保護不好的大傻瓜。
别埋怨别人的“出賣”,你的秘密要你自己保守
有一位大大咧咧的好友向我抱怨:她把自己的一個秘密告訴了單位裡與她關系最好、最信任的同事,并要求她的同事“絕不對不要說出去”。後來的事情我想你已經知道了,這個同事甚至發了毒誓絕對不會告訴别人,但是不出一個星期,整個公司都開始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她的“秘密”敗露了。我“天真”的好友隻得帶着一顆破碎的心,在别人複雜的眼光中另謀出路。
隻有自己知道的事情才叫作秘密。如果有第二個知情人,就等于全世界都已經知曉。所有公諸于天下的秘密都是從“自我出賣”開始的。如果你憎恨别人的“出賣”,首先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羅斯福還在當海軍助理部長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在他們的談話間,這位朋友似是不經意地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基地的事情。
這位來訪的好友說:“我的朋友,我隻要你告訴我,我所聽到的那些關于基地的傳聞是否确有其事。”
羅斯福神秘地張望了四周,然後故意壓低嗓音向朋友詢問:“對于不便外傳的事情,你能絕對保密嗎?”
“能!”好友急切而又肯定地回答。
“那麼,我也能。”羅斯福微笑着說。
能夠說出去的事情是不能夠稱之為“秘密”的,隻能算作“難言之隐”。所有的“難言之隐”都有時效性,到了一定的階段和時機,就會釋懷。比如,遭遇的一次不幸、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曆、自己做過的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感情的創傷……這些多是人們不希望發生或無法接受的事情。在自我保護意識的驅動下,這些“過去”都會被我們隐藏在自己的内心深處。
但事實是,每個人都有尋求他人理解和渴望找到出口的本能,“傾訴”就成了最快速實現的通道。當遇到一個讓你感覺可以信任和理解的人,或者在内心最脆弱和沖動的時候,便會忍不住把内心的秘密告訴對方,“說出去”的後果被情緒沖到了腦後。當流言蜚語和災禍在某一天向你襲來的時候,你才如夢初醒,悔不當初。
很多女人之間的矛盾就源自于“秘密”。你會見到兩個曾經親密無間的女人,從無話不談的閨中密友變成水火不容的敵人。她們之間的“小事”可能無傷大雅,可是兩人最終卻翻了臉。為什麼呢?因為在一次争吵中,其中一個女人把好友的秘密當成了發洩和反擊的工具說了出來,這使得對方十分難堪,名譽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一些反映政界風雲的影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高層領導人的隐私被拿來當作攻擊利器。這些生活的隐私,緻使他們從如日中天的政界寵兒跌入萬丈深淵。
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希望“你的事情”成為秘密,就不要講出去,即使是面對最親近的人追問。如果不是非說不可,最不應該告訴的對象就是“值得信賴的同事”。連你自己都無法守住秘密,怎麼能夠請求别人守口如瓶?
說出内心的隐秘會暫時減輕負擔和負罪感,你也會得到短暫的解脫。但是請記住,秘密的公開,有時候就等于把自己的弱點和脆弱暴露給了别人。如果不想被人拿去當作談資或者攻擊你的武器,在情緒傾向于訴衷腸的時候,一定别忘了警告自己可能帶來的後果。
轉移問題和浪費時間的技巧,同時也是展示你的專業及營造神秘感的手段。
“我讨厭這樣,但我不得不這樣!”
如何講出高素質廢話
越是偉大而漂亮的精句,你越要防備。
我曾參加過一個著名講師的演講,他在台上慷慨陳詞,唾沫橫飛,台下的觀衆無不被他的論調所鼓動。他不斷地強調:“小成靠智,大成靠德。”你也許已經聽過不少這樣的講座,這一類話無異于那些古今推崇的名言。它們的造句架構簡單而又實用——一個很大的優點或缺點往往要用一種缺點或優點的标簽來進行包裝。
比如,當一個老師面對一群無膽識和沒才華的學生時,他會使用“大智若愚”,這是講給他們聽的,讓他們覺得“我不是不想成功,隻是不想鋒芒太露罷了”。這就是中肯、勵志、令人極為熱衷的高素質的廢話。
所以,關于麥當勞創辦人抹地、沃爾瑪總裁的低調等故事得以廣為傳播的原因也變得可以理解了。因為故事裡的“浪漫元素”讓大部分“不成功”、“還未成功”和“想成功”的人們産生很大的共鳴。這是一種高境界的“浪漫毒素”的表達方法。
我曾經聽過一個印度教的師父演講,他說:“最近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進行引爆核子彈的試驗。其實,研究核武器不是問題,核子彈引爆試驗也不是大問題,就算核子彈炸死幾百萬人,也不是大問題。不過,當人的‘心’死了,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在座的聽衆和信徒立刻拍手叫好,有的甚至流下兩行熱淚。這種思維邏輯和洗腦方式,就如同當年肯尼迪總統講過的一個著名精句:“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問你為國家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