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
利益捆綁法則
★我們在一條船上,船就會穩固;反之,總會有人過來把船打翻。
★所有成功的關系都來自于交換,既包括金錢,也包括情感、誠信、知識或者某種心靈安慰,它們統稱為“利益”。
★利益法則就像風筝原理:“風筝”既可給予,也應該可以收回。隻有這樣,你才能握住主動權,并時刻掌控最新的形勢,有效地傳達你的意圖。
從人類協作關系的本質上來說,是足夠的“好處”在驅使你的員工為你賣命,不是你完美的五官和善良的心靈,也不是你風度翩翩的舉止和如日月當空的個人魅力。
根據高德“協作原則”,朋友間人情的本質,也是“好處”。一個人願意借給你錢,除了希望能夠幫助你,他打的最大的算盤是: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你也能慷慨相助,而且你能拿出今天10倍的錢,讓他擺脫潛在的麻煩。
反之,如果你的密友在你借錢時閉口不語,轉移話題,支支吾吾,他考慮的不是“沒錢借給你”,而是在計算你的還錢能力。他會想到:今天我把錢借給你,不知猴年馬月能收回來,而且以你的财力,将來我用到你的可能性是幾乎不存在的。
所以,他的最後決定是:不借。
“好處”決定着我們采取什麼樣的行動。雖然這并不絕對,人格高尚者不乏其人,但對于這個星球上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它非常精确地描繪了人們内心的真實想法。
任何的營銷行為都在運用這一條人性本質,勾起人們趨利的心态,從而實現消費洗腦。
看看這個“一個手環”的故事:
有一個女孩在首飾店裡看到兩隻一模一樣的手環。一個标價550元,另一個卻隻标價250元。她大為欣喜,立刻買下250元的手環,得意揚揚地走出店門。臨出去前,聽到裡面的店員悄悄對另一個店員說:“看吧,我們這一招屢試不爽。”
這樣的利益試探,可以輕而易舉地使許多人顯露出貪婪的本性,然而那常常是吃虧受騙的開始。“好處”勾引着人們犯錯,誘使他們毫無畏懼地走向一條設計好的道路。
用利益控制無關緊要的人,通常以赤裸裸的方式表現,比如臨時工、街頭廣告員、營銷公司和那些遊離在你圈子之外的可以提供服務的人。
在這些事情上,其實你隻要能夠出錢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對他們進行任何關于信仰或價值觀的洗腦。他們也絕然不會相信!因為他們隻有一種信仰:有利可圖,我就去做;無利可圖,想也别想。
人的本性:避害和趨利
有一些實驗證明,人們“避害”的心理遠遠大于“趨利”。避開危險,也是“好處”的一種,人們普遍存在“安全邊際”的心态,即,我就算得不到好處,也不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有一位老師拿了一批印有校名和校徽的馬克杯來到了教室,這些馬克杯的單價為4美元。當老師詢問在場的同學是否願意花4美元來買這個杯子的時候,同學們大多表示對這個馬克杯沒有多大興趣,沒有幾個人願意買。接着,這個老師又來到了另一間教室,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他一進門就先送給每一位同學一個這樣的杯子。
過了一會兒,這位老師宣布,現在他願意出6美元的價格把剛才發下去的杯子買回來,當然學生們可以選擇賣或者不賣,但是不存在讨價還價的餘地。他問有多少同學願意把這個杯子賣回,沒想到這次願意賣杯子的人居然也是少數,大多數同學都不願意把杯子以6美元的價格賣掉。
按照避害理論來講,同樣一批馬克杯,面對差不多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在第一個教室,學生們不願意以4美元的價格買下杯子,這說明他們覺得老師拿來的杯子的價值低于4美元,也就是說,當他們需要将杯子賣出的時候,他們很難用高于4美元的任一價格賣掉。從這次交易行為中,他們得不到好處,隻有壞處和風險。
因此,第一個教室的學生不想吃虧的心态決定了他們會拒絕老師的建議。
但是為什麼在第二個教室,當價格增加到6美元時,又沒多少人願意賣出同樣的杯子呢?這種現象被稱為“賦予效應”,意思是說,一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
這時,學生心想,既然老師願意拿出6美元将杯子買回去,說明杯子的價值遠遠高于6美元。“老師肯定不是那種容易吃虧上當的人,不劃算的話,他是不會拿出這麼多錢買回去的!”這時,從未來的交易行為中賺取好處的心态,決定了第二個教室的學生也拒絕了老師的提議,他們會在下課後自己去兜售這些杯子,或者收藏起來。因為他們認定自己占了便宜。
賦予效應在行為經濟學中,可以用“損失規避”的理論來進行解釋,這當然正好迎合了人們的普遍心态。這個理論認為,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過相同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于“避害”的考慮要遠大于對“趨利”的考慮。
出于對損失的畏懼,不想讓自己吃虧,人們在出賣商品時往往索要過高的價格,從而會導緻買賣雙方的心理價格出現偏差。這種非理性的行為常常會導緻市場效率的降低,而且這種現象并不會随着交易者交易經驗的增加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