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2頁)

次。早晚食遠服,溫開水送下,服10

日後量漸減至6g,一直藥盡。

9

月25

日複診。諸症悉除,飲食、精神不減病前。随訪6

年餘,體質、工作無異昔日。

按語:本例

“寒中”

者乃飲食傷脾、寒滞中焦也。脾胃乃生化之源,尤賴命火足而能腐熟谷蔬,故五診時散劑重用肉桂、附子、山藥、益智仁等味,以補命門真火;火生土,命火強則脾得以健也。所以病愈而體強者,要在補腎命真火,以振脾陽耳。

例1

餘某,男,28

歲,農民。1965

年8

月3

日診。患者胃痛近3

年,春秋兩季疼痛時間較長。平時如飲白酒、吃紅薯、吃醬菜便發病,痛一兩天就吐酸水,胃脘脹氣,後背沉重,全身無力。面色黑黃,舌質紅、苔花剝、有津,脈象細弦。辨證:脾陽不振,肝氣犯胃。治宜疏肝健脾,行氣止痛,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金鈴子散加減。處方:黨參24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9g,砂仁9g,醋制香附9g,醋制延胡索9g,川楝子9g,煅牡蛎15g,海螵蛸9g,煨木香6g,炙甘草6g,姜厚樸9g,紅棗3

枚為引,3

劑。

8

月8

日二診。面色黃黑未變,而生氣含于内可見,即稍有潤澤也。切其脈,微見和緩,舌質原色,苔稍勻。患者自雲上藥服後脘脹,胃痛明顯減輕,後背已不沉重,精神亦覺稍爽。原方3

劑,令其研細末,每服9g,日服2

次,早、晚各用紅棗三五枚,大米一撮,同煎湯送服末藥,兼囑患者忌辛辣、生冷、過酸、過甜、硬食半年。随訪二十餘年,胃痛未見複發。

例2

秦某,女,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