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0
日來診。患者胃痛十餘年,于5
年前在某醫院做胃鏡檢查,确診為
“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食管炎、贲門口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多處治療,症狀雖有不同程度減輕,但不久又痛,且越來越重,尤以午夜及饑餓時疼痛最為明顯,痛時脊背亦脹痛,以緻食欲日差,精力不及,影響正常上班。診其脈、舌:舌質紅,苔厚黃膩,呈花剝狀,面色萎黃無光澤,脈弦滑而細。此乃胃陰不足、脾虛濕滞之胃脘痛也。治宜健脾化濕,養陰止痛,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處方:人參9g,白術9g,茯苓9g,陳皮6g,山藥9g,炒扁豆9g,生薏苡仁15g,延胡索9g,砂仁(後下)6g,木香(後下)6g,黃連9g,葛根15g,海螵蛸9g,石斛15g,3
劑。水煎3
次,每次煎藥液約300mL,早、中、晚各溫服1
次。
12
月13
日患者之妻來詢,其夫患胃痛十餘年,上藥3
劑服之未盡,其痛全止。我說:“您夫胃病,尚須服藥,雖暫時痛止,要謹防複發。因病程日久,雖用藥對症立可見效,但離痊愈尚遠。故應續治,更要注意飲食,切勿暴飲暴食,一切辛辣刺激胃腸之物及生冷硬食均宜避之,俗雲:‘三分吃藥,七分護養也。’”
複以上方加量5
倍,另加蒲公英60g,煅牡蛎60g,川楝肉30g,共研細末,每服9g,日服2
次,早、晚溫開水送服。3
個月内忌食蠶豆、豌豆、綠豆,以上所囑需謹忌1
年。随訪1
年半,病未複發,工作、生活正常。
例4
餘某,男,19
歲,做生意。1980
年5
月6
日初診。患者因連續3
年胃脘痛,曾在某醫院胃鏡檢查為
“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并提示多處有紅腫、充血存在”。經中西藥治療均可暫時緩痛,停藥便發,其症如舊,時日延久,幾乎服什麼藥都無效。觀其形、色、脈、舌幾與常人無異。患者自訴:“曾做多種檢查,除胃病外,無他症,不知為何久治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