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某,女,52
歲,農民。1976
年7
月13
日往診。近十日來,先咽喉幹燥,煩渴多飲,後煩渴日甚,飲水不止,日夜引飲四五十碗,而渴不能息,小便2
日未解1
次。我素悉患者勤勞,陰虛體弱。以前雖亦有煩渴心悸及眩暈舊恙,但從未有如此病勢之暴。今見形體消瘦,目眶深陷,面色青黑,聲音嘶啞,語言難出之狀,必是
“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
之飲水多而善消,肺氣不化,小便反少之上消症也。切其脈沉細而遲,細尋三部皆然。此脈與症悖也。石頑曰:“曆診消瘅之脈,無有不帶數象者。”
又曰:“消瘅之脈,亦絕無沉石之候。”
又視其舌象,質深紅,無苔,津幹,此火爍奪津之陰虛證也。遂舍其脈而從其證治,亦急則治标之意。拟用養陰生津法,以生脈散合白虎湯與服,3
日未見好轉。又改拟甘寒生津與苦寒瀉火并用,以大劑恣飲,以息五火燔爍之勢,速救肺胃欲亡之陰。處方:生地黃240g,麥冬、天冬各120g,天花粉60g,鮮蘆根1000g,玄參120g,白芍、石斛各60g,地骨皮60g,寬水煎,取藥汁,再兌入梨汁3
碗,生藕汁2碗,白砂糖250g,随意飲服。上藥盡劑病愈,2
劑療效鞏固。至今2
年餘,未曾複發。續訪20
年,舊恙未作。
蔡某之妻,年過八旬。1973
年9
月3
日往診。脈來虛大之象,兩關虛數;舌質深紅,津液不足。患者自呼頭痛欲裂,目脹,口幹,心下煩熱,大便3
日一行,燥澀難解,糞色油黑,堅硬,形如羊屎。長年累月如此,近來尤甚。此必胃陰不足,津液大虧,加之氣血虛乏,而失潤養,氣陰俱虛,因而無力排便可知。治宜養陰潤燥。處方:石斛15g,郁李仁、火麻仁各12g,麥冬、生地黃各15g,炙黃芪24g,菊花、當歸、阿膠(烊化分沖)各9g,甘草4.5g。
9
月6
日二診。除頭痛目脹及口幹稍有好轉外,餘無變化。思患者雖年邁諸虛,腸失潤養,上藥服3
劑便燥未見轉機,而兩關脈虛數,心下煩熱,必是虛火久燥、燥熱内結之證。有故無殒亦無殒,寒下輕蕩,當暫施之。處方:生大黃6g(後下),枳殼9g,芒硝6g(分沖),火麻仁15g,黨參9g,麥冬12g,甘草3g,以通為度,不應則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