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第1頁)

日二診。視患者面色黃潤,兩顴下隐隐透紅,精神見振,語出聲暢,必病有轉機矣。診其脈,緩而無力,舌質微紅,苔薄白津潤,脈證已有好轉。

自述:服藥5

天後氣陷脘脹減輕,食欲食量漸增;半月後病已趨愈,諸症漸失。原方續服半月,鞏固療效。1

年後随訪,病痊愈,體重增加4kg。

王某,女,27

歲,已婚,工人。1980

年6

月15

日首診。患者3

年前5

月頭胎新産後得病,至今已近3

年不愈。3

年來無論冬夏,全身畏寒,即使三伏天亦不覺溫。曾在多處求治,皆罔效。托人情找教授、專家、名中醫不計多少,治之均有效,但不能痊愈。視患者着衣之多、之厚,即使三九嚴寒亦罕見。全身上下,内外毛棉,将其裹得嚴嚴實實。再視其形色:面色雖白,兩顴隐隐透紅,唇色淡紅而潤,舌淨無苔,津液不足;脈來沉細微數。由上所見,析審其證,患者必因新産月内恣食厚味,耗傷陰津,以緻脾腎陰虛,陰虛日久累及陽虛,先其所因為本,後其見證為标,乃寒在骨髓,冷在肌膚也。治當引陽歸本,本者腎也;育陰退熱,以達治本求标,益陰回陽之目的。即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是也。若不依

“熱極生寒”

治之,則誤矣。遂用金匮腎氣合黃芪鼈甲散加減。處方:酒炒生地黃30g,牡丹皮、澤瀉、茯苓、山茱萸各12g,黃芪24g,銀柴胡12g,地骨皮12g,鼈甲9g,肉桂3g,鹽制附子3g,3

劑。

6

月19

日二診。視患者衣着比首診時已減過半,唇舌色微紅而不暗,苔薄白,津稍回,脈小緩。此為藥力已中肯綮,病情明顯好轉。原方另加酒炒白芍9g,以斂陰養血,調和陰陽。續服2

劑,以盡其病,促其康複。

1

個月後患者夫婦特來緻謝曰:3

年頑疾久治不愈,先生3

劑病減半,再2劑病痊愈,真神奇也。問及藥後身體,曰:其病若失,身體漸康。衣着、精神與常人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