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第2頁)

3

月25

日二診。服藥半日後腹痛增劇,小腹脹氣,1

日後腹瀉,日兩三次,色黑,質稀,包塊似有縮小之感。藥力已中病所,正氣無損耗。不可易方,原藥加鼈甲9g,續服5

劑。

4

月7

日三診。自訴:不知為藥力所攻,或月經應至?上藥服至3

劑,腰腹并痛,經血來而量多、色暗,夾塊狀黏物同下,一連5

日不絕,故遲數日來診。診其脈虛芤,面色黃白,唇舌色淡,顯為邪去正虛之象。遂改拟益氣養血、活瘀散結法,标本兼治。方用通瘀煎加減。處方:全當歸15g,紅花9g,炒山楂15g,香附12g,烏藥9g,青皮9g,木香9g,炙穿山甲9g,鼈甲9g,炙黃芪15g,黨參30g,肉桂3g,牛膝9g,炙甘草9g,虻蟲0.9g,幹地黃12g(酒炒),5

劑。

4

月14

日四診。脈緩,唇微紅,舌苔薄白,津潤,質稍淡。問及症狀,曰:包塊已難摸到,腹痛減去大半,精神、食欲日漸向好。原方鼈甲、炙穿山甲各減至3g,去虻蟲,續服5

劑。

随訪5

年,病痊愈,包塊、腹痛若失,月經正常,食欲、精神如常人。

耿某,女,25

歲,已婚,職工。1980

年10

月3

日首診。産後至今已近一年,小腹不時疼痛,起初痛時觸之有包塊,按之則散,熱敷即可止痛。數月後包塊按之不散,熱敷亦不能止痛,且疼痛漸重、漸劇,月經由正常變滞後、量多、有塊狀,色暗紅,夾雜白帶同時下,食欲、精神日見不佳。診患者面色淡青、萎黃,似蒙垢塵,舌質暗,邊有瘀斑,苔少而膩,脈來沉澀。

綜上所見,多由産後胞宮空虛,飲食起居不慎,非飲冷納涼,即新産惡露未盡行房,以緻氣血凝滞,久聚不散,而成瘕聚也。問之,夫婦同曰:年青不知經産衛生,于新産1

周内即行房,遂見惡露猝減,腹痛日加。病因已明,此症即俗稱

“月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