劑,加蜂蜜一匙和服。後訪,藥服盡劑,病愈康複。
鮑某,男嬰,1
歲半。1977
年7
月5
日初診。患兒面色黃垢,隐隐透出淡
青,微腫;舌質晦暗,苔厚而膩,指紋如串珠形,沉滞淡青;呼吸聲音粗濁,喉間痰阻氣急,目光呆滞,唇色晦暗。問及初起病狀,其母曰:未及半歲時發高熱數日不退,在某醫院診斷為
“先天性風心病”,并說此兒難以活過9
歲,幾度要我們放棄治療。數次住院近十個月,常發高熱不解,時見昏厥,四肢抽搐,喉中痰聲辘辘,咳喘氣逆,四肢抽掣,面色灰暗,雙目半睜,精神委靡。
綜上所見,乃脾陽不振,肺失清肅,加之肝風内動,挾痰上擾,以緻時發驚搐,喘嗽氣急,面青唇绀,而成痰厥也。治宜健脾化濕,肅肺滌痰。方用滌痰湯加味。處方:黨參6g,白術6g,茯苓6g,橘紅6g,膽南星(姜汁制)3g,半夏(姜汁炒)3g,幹姜2.1g,枳殼2.1g,竹茹(姜汁炒)3g,木香0.9g,炙甘草1.5g,紅棗1
枚,3
劑。水煎,多次少量溫服。
7
月10
日二診。喘嗽略減,食欲稍振。原方續服3
劑。
7
月16
日三診。咳喘續減,驚厥未作。原方加減續服。處方:人參15g,白術12g,茯苓12g,橘紅(姜汁炒)9g,半夏(姜汁炒)9g,膽南星(姜汁炒)9g,厚樸(姜汁炒)9g,五味子(姜汁炒)9g,川貝母9g,柴胡6g,黃芩9g,木香6g,僵蠶(姜汁炒)9g,冬蟲夏草15g,炙甘草9g,桔梗9g,枳殼(姜汁炒)、制鼈甲各9g。上藥共為細末,用紅棗煮熟,去皮、核,以棗肉糊和藥為丸,大如萊菔子,曬幹,收貯,勿令黴變蟲蛀。每服1.5g,日服2
次,早、晚溫開水送服,忌生冷油膩及難消化食物1
年。
随訪,上藥服至半料,諸症緩緩消除,精神、飲食續有好轉。續訪23
年,舊疾未作,心身康健。
我疑初診
“先天性風心病”
是否準确?案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