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準确?案中2
例鮑姓患者,一說活不過16歲,一說活不過9
歲,2
人皆随訪至30
歲以後,均無心髒病征兆,且都結婚生後。每憶起類似病案,總難釋惑。
周某,男童,2
歲。1996
年8
月2
日首診。患兒面色蒼白,形體消瘦,氣息微弱,語出聲微,唇舌色淡,苔薄白津潤,指紋淡青隐隐,全身自汗不止,四肢、額頭不溫,體溫35℃,一派陽虛不足之象也。問及患兒素況,其母曰:素禀體弱,經常感冒。此次因發熱咳嗽日久,住某醫院半月餘,身體日見羸弱,且四五日汗不止,體溫下降,最低時34.5℃,治療無效出院。綜上所見,脾腎陽虛、命火不足之候已顯見。陽虛則表衛不固,汗出不止,正氣複奪,虛虛之候不可再延也。急當補脾腎之陽,固表衛外。方用當歸四逆合玉屏風散加減。處方:生黃芪9g,白術6g,防風6g,當歸6g,白芍6g,幹姜、附子各0.9g,人參6g,浮小麥9g,炙甘草3g,紅棗3
枚,3
劑。
8
月6
日二診。汗出減半,精神稍振,體溫升至35.8℃。原方續服5
劑。
8
月12
日三診。面色黃潤,唇舌微紅,汗已全止,體溫36.3℃,精神漸振。病去十之七八,當用和平王道之劑續調。遂改拟補脾益肺法,方用天真丸加減。處方:黃芪9g,人參6g,白術6g,山藥9g,天冬6g,麥冬6g,當歸6g,龍骨6g,牡蛎6g,五味子1.5g,炙甘草3g,紅棗3
枚,3
劑。
随訪2
年餘,患者精神、體溫正常,食欲、體重增加,舊疾未見複作。
孫某,男,7
歲,小學生。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