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第1頁)

文武百官,也紛紛将目光投向朱允熥,他們都覺得這内閣制度挺不錯的啊,哪裡出現問題了?

“允熥,你認為哪裡有問題?”

朱元璋見狀若有所思,淡淡詢問道。

朱允熥聞言,立刻道:

“皇爺爺曾經在《皇明祖訓》明确‘後世敢言複設丞相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淩遲處死’,若眼下設置内閣,其功能雖名義上為‘顧問’,但實際運作中必然演化為變相相權,公然違背祖訓!”

朱允熥能不清楚,這内閣制度到底好還是壞嗎?

可以說。

内閣制度未來比丞相制度更加可怕,最終使得整個文官集體捆成了一股繩子,公然聯合起來對付皇權。

内閣制度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壞的一面。

現在朱允炆既然提出了内閣制度,那他就要把這壞的一面,拎出來說說了。

“再有,皇兄準備該如何确定内閣的權力以及六部的權力?是内閣的權力大還是六部的權力大?遇到事情了是優先讓哪個部門處理?他們的職責也并沒有确定明白,若按照皇兄的想法,那麼必然會出現職權邊界混沌的情況,甚至導緻内閣與六部職權重疊,洪武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若設内閣,六部将淪為執行機構但無制度約束,導緻‘内閣提議、六部推诿、皇帝問責’這種堪稱惡性循環出現。”

朱允炆臉色頓時難看了幾分,明明内閣制度挺好的,怎麼一到了這朱允熥嘴裡,盡是問題和毛病呢?

不能讓朱允熥繼續說下去了。

朱允炆剛想着反駁,就聽朱允熥的聲音再度響起:

“而内閣制度的弊端遠遠不止這些。”

“我大明朝的科舉制度剛剛定型不久,同時自洪武四年至十七年停科了足足十三年之久,那麼挑選内閣成員,勢必需要從文官大族中的儒生中挑選,如此豈不是增加文官權柄,加劇文武對立麼?”。

“這樣下去的話,文武黨争将會迅速爆發,使得大明朝徹底亂起來。”

“而皇兄所言的‘批紅權’更是存在着天大的問題。”

朱允熥能看出來。

這内閣制度,估計文官們早就思索出來了。

隻是始終沒有提出來罷了。

因為他們需要尋找時機,曆史上等到永樂朝時期,文官們才提出來的,而現在提出來完全是為了朱允炆罷了。

畢竟,他和朱允炆的奪嫡,也代表着文武争奪權利。

可,内閣制度确實不适合現在使用。

特别是這批紅制度,永樂朝司禮監批紅是因朱棣軍事頻繁。

若洪武設内閣,朱元璋勤政無需代批,但後世怠政皇帝,譬如正德皇帝、萬曆皇帝,将更早啟用宦官,導緻宣德朝的‘票拟、批紅’制提前百年形成。

這對于大明朝而言,更加增生亂象!

朱允熥把這些全部說清楚後,忽然冷笑道:

“其實,我也能看出來皇兄為何提出來這内閣制度,估計是背後的文官們慫恿的吧?”

“這内閣制度,對于文官們利益太多了,我不談其他,就談土地兼并的問題,内閣制度确立會直接導緻土地兼并失控,皇兄所言的内閣制度,基本上效仿宋朝的‘寬政養士’,默許士紳免稅特權,這樣的話我大明朝洪武時期清丈田畝的成果将被侵蝕,土地兼并速度加快一倍,皇兄這是想讓我大明朝發生百姓起義事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