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民間也做出了各種反應,商人們更是拒收寶鈔,交易時要求‘銀錢兼用,鈔則折價’的現象。
本來,若是這個時候改革的話,還是有機會挽救的,可朝廷并沒有改革,而是直接強制推行。
有關于大明朝的法令,更是嚴苛的令人發指。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下诏:“凡交易,鈔錢兼行,違者罪之”
洪武二十四年,更是規定:商稅、鹽課、俸祿部分用寶鈔支付。
但寶鈔貶值實在是太嚴重了,民間根本沒有人使用,這讓百姓和商販們如何自行?最終導緻很多地方官員陽奉陰違,民間仍以白銀、銅錢為主。
俸祿發寶鈔,但官員實際購買力大幅下降,正七品知縣月俸僅值一兩白銀。
然後就是僞造泛濫和信用崩塌的問題了。
哪怕大明朝的律法嚴格,但民間依舊有大量的力量敢私自印刷寶鈔,這導緻僞鈔橫行,因寶鈔防僞技術差,隻采用桑皮紙和單色印刷的模式,過于簡單,這讓幾乎民間誰都想制造寶鈔,都能制造出來。
洪武二十四年,面對這種情況,雖然朝廷規定了‘僞造寶鈔者,全家處死’,的律條,但依舊屢禁不止。
而大明寶鈔問題如此之大,可為何尚未完全崩潰?
究其原因,則是朱元璋的強行維持。
盡管寶鈔已失去實際貨币功能,但在洪武二十五年,它仍被強行維持,朱元璋認為寶鈔是‘國家信用象征’,拒絕承認失敗,更是通過嚴刑峻法如處死拒鈔商人勉強維持流通。
同時還有着财政依賴尚未完全轉移的問題,此時明朝尚未大規模開采白銀,如倭國銀、美洲銀未流入,銅錢産量也不足,政府仍需寶鈔填補财政缺口,寶鈔仍用于俸祿、賞賜、部分稅收,盡管實際價值極低。
在官方交易如納稅、鹽引中,百姓被迫使用寶鈔,但私下交易仍以銀錢為主。
種種問題誕生,朝廷方面也不解決,反而用強迫的手段,這導緻大明寶鈔維持在一個半死不活的狀态!
“這件事情,并不急着處理。”
“咱知道大明寶鈔存在着一定的問題,但改革勢必需要錢糧。”
“總之,又不會給我大明朝帶來什麼影響,不急,不急。”
朱元璋這邊,思索片刻,道。
他認為大明寶鈔雖然存在着一定的問題,但也不用急着改革。
眼下奪嫡之争讓他感到很勞累,錦衣衛那邊更是有消息稱,秦王等人也有了奪嫡的想法,這使得整個大明朝的朝堂格局更加混亂。
因此,他也不想耗費心神,在解決其他的事情了。
先把儲君的位置定下來,在說。
朱元璋對于大明寶鈔的改革絲毫不在乎,可朱允熥卻不能不在乎,大明寶鈔的問題并不急着解決?對于大明朝沒有什麼影響?
朱允熥心中一陣無言。
怎麼可能沒影響?
這影響可太大了。
就因為這大明寶鈔的諸多問題,使得明朝的經濟亂的一塌糊塗,不但長時間通貨膨脹與财政混亂,更是造成了惡性通脹,讓民間财富不斷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