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晚秋緊張地攥着衣角:"鄭先生,聽說今天港口"
"已經安排好了。"鄭裕成露出老謀深算的笑容,"走文錦渡口岸,那邊不受台風影響。"
直到貨車駛遠,蘇晚秋才長舒一口氣。她轉身看向橫七豎八睡在車間裡的女工們,輕輕拉上窗簾。晨光透過縫隙,照在一張張疲憊卻滿足的臉上。
兩周後,香港質檢報告傳來——所有産品通過檢驗,繡品部分獲得"優異"評級。随信附上的是一張冬季大衣訂單,數量兩千件,單價是腰帶的三倍!
"老天爺"周玉梅數着合同上的零,手指發抖,"這、這是多少錢?"
"夠建個小廠了。"她召集所有女工到院子裡,站在磨盤上宣布:"從今天起,大家就是鴻霓的正式員工!月薪六十元,年底有分紅!"
女工們歡呼雀躍,隻有李桂芝憂心忡忡:"晚秋,這麼多訂單,咱們哪來的場地"
"媽,記得村東頭那個廢棄的糧倉嗎?"蘇晚秋指向遠方,"我已經和村支書談好了,五年租期。"
張建軍突然舉手:"我有個戰友轉業在供電局,拉電線的事包在我身上。"
"我表姐說廣州服裝廠要處理一批舊設備"周玉梅興奮地插話。
蘇晚秋望着七嘴八舌出主意的衆人,眼眶發熱。她想起2023年參觀過的深圳博物館,那些發黃的老照片裡,第一代創業者也是這樣白手起家的吧?
林志強得到消息的速度出乎意料。蘇晚秋正在丈量糧倉,一輛黑色轎車碾過泥路停在她面前。
"蘇小姐好手段。"林志強搖下車窗,金絲眼鏡後的目光陰鸷,"連鄭裕成都被你唬住了。"
蘇晚秋不動聲色地合上卷尺:"林先生有事?"
"别以為抱上鄭家大腿就高枕無憂了。"林志強遞來一份文件,"看看這個。"
文件是份紅頭複印件:《關于加強來料加工企業管理的通知》。蘇晚秋心頭一跳——這正是秘典預警過的政策風險!
"所有外資合作都要經過市裡審批。"林志強得意地點燃香煙,"而審批辦主任,恰好是我舅舅。"
蘇晚秋強作鎮定:"我們手續齊全"
"是嗎?"林志強突然指向遠處,"那個退伍軍人,有殘疾證嗎?雇傭殘疾人可是能減稅的你們報稅時提了嗎?"
蘇晚秋後背沁出冷汗。她确實忘了張建軍能享受政策優惠,更沒想過這會成為把柄。
"給你指條明路。"林志強壓低聲音,"把鄭家的訂單轉給我,利潤分你兩成。否則"他意味深長地看了眼糧倉,"這廠房怕是批不下來。"
"不勞費心。"蘇晚秋轉身就走,心跳如擂鼓。
回到作坊,她立刻翻開秘典。過度使用帶來的劇痛讓她眼前發黑,但終于看清了一行小字:"殘疾軍人就業優惠政策,見1982年深府字第38号文"。
"建軍哥!"她叫住正在修籬笆的張建軍,"你的退伍證能給我看看嗎?"
當晚,蘇晚秋帶着材料找到縣民政局。值班的老科長戴着老花鏡檢查張建軍的戰功證明,突然紅了眼眶:"我兒子當年就在這個連隊"
次日清晨,一份《關于扶持殘疾軍人創業的批複》連同免稅證明,靜靜躺在蘇晚秋的案頭。
糧倉改造工程熱火朝天地開始了。張建軍帶着幾個退伍戰友架設電線;周玉梅指揮女工們粉刷牆壁;李桂芝則對着香港寄來的大衣樣品研究版型。
蘇晚秋站在尚未完工的廠房中央,耳鳴聲與施工噪音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