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2頁)

“所以你在說事業,還是會呼吸的竹釘?”

她聽懂了。

也遲早會聽懂的,因為這是後續方案沖突中不可避免的主旋律之争。

雖然李主任說‘傳統工藝結合智能監測,既保安全又留文脈’,可他真的很需要對方理解:

老建築,不需要那麼多智能設備修飾。

時代發展很快,對老匠人的信心也不應完全摒棄!

“楊靈督察,我該用怎樣的語言向你表述我的惶恐?

你想想,就試着想一次!

這房子過去裝着三代人的柴米油鹽,起床時,晨昏線從東邊出來,天天掃過這個門廊掃過三十年前的女主人晾曬藍印花布

如果這裡放張小桌子,窗棂會投下的菱形光斑,直到現在也會保持着那時候打在學童作業本上的角度。”

二十七天成習慣,二十七年成風俗。

百年歲月裡的是非糾葛沉澱在老洋房的紋理上,便是文化和底蘊。

怎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

陸硯深吸了一口氣,目光灼熱看着她,“老洋房不僅僅是一個項目,文藝一點說,它就是曆史的重現、獨自抵抗時間暴政的算了,你留洋回來根本不懂。”

他有些煩躁,主要是煩喋喋不休的自己。

還‘文藝一點說’,自己什麼時候染上文藝風格的?

都這個年紀了,為什麼還要和小孩子一樣試圖讓立場不同的對方理解自己呢?

這種對他人的期待感在成人世界是不必要的!

“你很喜歡這棟房子?”

沒有猶豫,脫口而出,“比你想象中的還要喜歡,真的,它要有人形我肯定是一見鐘情的那種。”

他很少說謊,頂多用半真半假的暗示誤導對方。

但這次是比真金還真的大實話!

于是眼睛瞪得堅定,看向對方。

“你早餐吃的粢飯團?”楊靈湊近戳了戳他的手肘,“袖口還沾着糯米粒。”

穿堂風卷着梧桐絮撲進來,裡面夾雜的陽光因子清掃掉陰霾。

陽光突然溫柔,宛如搗碎的雞蛋,灑滿整個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