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1頁)

賈政書房内的空氣,仿佛凝固了。

那句“你具體是如何解決的”,問得平淡,卻像一塊巨石投入賈環的心湖,激起的是驚濤駭浪,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這是他第一次,有機會向這座賈府、乃至這個時代的權力核心,真正展示他腦子裡所裝的東西,究竟有多麼恐怖的價值。

王熙鳳的陰謀詭計,是“術”。

他之前吟詩作對,借勢反擊,也是“術”。

但唯有超越這個時代的知識與思想,才是真正的“道”,是他安身立命、逆天改改的根本。

賈環沒有絲毫猶豫,他對着賈政深深一揖,沉聲道:“父親,此事隻用言語,難以說明。可否請父親賜下紙筆?”

賈政眼中閃過一絲訝異,但還是點了點頭,指了指旁邊的一張空着的書案。

賈環走到案前,定了定神,親手研墨。

墨香清雅,讓他紛亂的思緒瞬間變得清晰。

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解釋,更是一場表演,一場将現代科學用古代哲學包裝起來的、驚世駭俗的表演。

他提筆蘸墨,并未立刻開始畫圖,而是先在紙上寫下兩個大字,“易”與“衡”。

“父親請看。”

賈環轉身,面對賈政,不卑不亢地道,“兒子以為,天下萬物,無論是國家興衰,還是舟船浮沉,其根本都在于這兩個字。”

賈政的眉頭微微一挑,來了興趣:“哦?說來聽聽。”

“‘易’者,變化也。《易經》有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漕運之船,行于河上,河有寬窄,水有深淺,風有疾緩,貨有輕重,此皆為‘變數’。若不能通曉其變化之理,則船行不穩,傾覆在即。”

這番話,正中賈政下懷。

以《易經》開篇,立意便高了,也符合他這個腐儒的胃口。

“那‘衡’字又作何解?”

“‘衡’者,平衡也。天地有陰陽,萬物有輕重。船行于水,水托船之力,是為‘陽’;船載貨之重,是為‘陰’。陰陽失衡,則萬事不諧。船之所以能浮,在于水之托力與船之重力,達成平衡。而船之所以會覆,則在于這份平衡,被打破了。”

賈環拿起另一支筆,在紙上畫了一個極其簡單的示意圖:一個木盆,漂在水上。

“父親請看,這盆如船。若我們将重物置于盆之正中,則盆身安穩。若将重物偏于一側,則盆身傾斜,甚至翻覆。為何?”

不等賈政回答,他便自問自答:“因為,萬物皆有‘心’。這盆有盆心,重物有重心。當二心歸一,合于中軸,則安如泰山。若二心分離,偏離中軸,則危如累卵。”

他指着圖上的盆,用朱砂筆在盆的幾何中心點了一個點:“兒子鬥膽,将此物之本心,稱之為‘形心’,即其形狀之中心。”

随即,他又在代表重物的地方點了一個點:“将此重物之本心,稱之為‘力心’,即其力量之源頭。”

“而水之托力,亦有其心,兒子稱之為‘浮心’。船行安穩的秘訣,就在于讓這‘力心’與‘浮心’,永遠在同一條垂直線上。一旦‘力心’因貨物擺放不當而偏移,脫離了‘浮心’的支撐,船體便會産生一股回正之力,或是傾覆之力!”

賈環的聲音在安靜的書房内回響,清晰而有力。

賈政已經完全被吸引了。

他雖然聽得一知半解,什麼“形心”、“力心”、“浮心”,聞所未聞,但他能感覺到,這背後是一套完整而嚴密的邏輯!